建設長江經濟帶 濕地保護與恢復刻不容緩
2006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和瑞士白鰭豚保護基金會組織了一次“長江淡水豚類考察”,對宜昌到上海長江中下游段進行了為期38天的反復搜尋,沒有發現白鰭豚。科學家得出結論:白鰭豚已經“功能性滅絕”,這實際上是白鰭豚滅絕前“死亡通知書”。當然,白鰭豚并不是個例,在長江流域370種魚類中,近30%處于瀕危狀態,許多長江特有種面臨絕跡的風險。
與之相對應的是這樣一組數據,長江中游地區的湖泊面積由1949年的25828平方公里減少到現在的10493平方公里。其中,具有標志意義的洞庭湖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初的4300平方公里減少到現在的不足2700平方公里,鄱陽湖面積由5053平方公里降為3283平方公里,江漢湖群面積已從8330平方公里下降到2270平方公里。
一個個物種的消亡、一塊塊濕地的消失,長江濕地保護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局。隨著長江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長江濕地保護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著越來越大的挑戰與風險。如何更好地發揮濕地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如何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更好地保護和恢復濕地,實現可持續的永續發展。在5月19日召開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相關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建言獻策,開出了一劑劑藥方。
面積萎縮?
科學編制規劃劃定生態紅線
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率僅為34.7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長江湖泊濕地較新中國成立初期萎縮了120萬公頃。2000-2010年,長江流域沼澤濕地喪失742.1平方公里,湖泊喪失220.7平方公里。
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賈治邦說,濕地和森林、海洋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生態系統,破壞濕地就是破壞人類自身生存的根基。要編制“十三五”濕地保護規劃,對長江經濟帶的保護作出細規,在主體功能區劃修編中,把所有的重要濕地納入主體功能區的禁止開發區范圍。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主席楊松建議,將擬定的8億畝濕地紅線在編制國家“十三五”濕地保護規劃中落地劃實,在重點濕地規劃建立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恢復濕地面積,改善濕地功能。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安徽省政協原主席楊多良表示,要像森林、草原、灘涂一樣,將濕地作為一種獨特的地類類型,納入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進行確權登記,將濕地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快編制全國濕地保護總體規劃和長江流域濕地保護規劃。
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院長雷光春認為,《土地管理法》中沒有濕地這種土地類型,濕地被歸為未利用地,成了占補平衡土地政策的犧牲品,少數人通過圍墾濕地犧牲公眾生態福利獲取暴利。“長江濕地生態系統是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核心資本,希望國家采取措施,劃定生態紅線,切斷濕地圍墾的一切經濟利益鏈條,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文明示范區,切實保護好生態家底,實現可持續發展。”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海口:濕地入城美如畫
近年來,海口市用生態修復的方法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修復。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據介紹,海口生態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自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