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找樹”解苗農賣樹難
2015年春末,一場突襲北京的沙塵暴又將三北防護林建設、平原造林等重大生態工程的實施拉回到了公眾視野。沙塵散去,又是春光明媚。雖然這場沙塵暴被媒體稱為13年來最強的一次,但13這個數字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來我們在綠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從生態文明建設被寫入十八大到號召“見縫插綠”,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身作則種下一株株承載綠色家園夢的小樹,強調必須強化綠色意識,讓青山綠水造福子孫。植樹造林離不開苗木這一基本生產資料,而傳統的產銷和經營模式卻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苗農賣樹難,園林綠化找樹難亟待解決。
調查發現,當年叱咤風云的苗木主力軍正向80后苗二代過渡,由原來的談網色變,到躍躍欲試,新一代苗農迫切希望有一個專業的苗木電商平臺,將苗木產銷對接,直采直供。由于苗木生產具有典型的農業特性,天天田間地頭,很難及時用計算機上網。當前,苗一代還是主力,不能熟練使用計算機依然是苗一代們抹不去的心頭痛。互聯網+苗木雖然迎來風口,但風吹的依然不順,苗木很難"飛"起來。
隨著智能手機與4G網絡的普及,微信、QQ等社交平臺成為苗木人在群里互通有無,嘗試交易的新領域。苗木交易也由熟人經濟向背靠背交易拓展,苗木電子商務的教育過程也逐步完成。各大苗木網站也紛紛加大宣傳力度,從動輒每年上千元的微店開店費,到幾千元的苗圃建網站,沒有見到效益先花錢,成為苗農應對互聯網+的新雞肋。用一般工業產品互聯網思維對待苗木,想要一網了之,的確有點水土不服。
在互聯網+苗木這個風口,有一個“會玩微信就可以免費開店”的找樹網,大膽嘗試,上線3個月積累了3000苗農開店,由苗農自主上傳了6000多萬株苗木,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筆者體驗了一下,從關注找樹網微信服務號到成功開店,僅僅用時不到30秒。再體驗從上傳到搜索,從分享到收藏,全部都可以用手機完成。經過審核后直接發布到網站上,用苗單位可以使用手機或計算機搜索篩選,直接與苗木所有人聯系,基本形成完整的苗木電子商務O2O閉環流程。
筆者聯系到找樹網負責人,問其如何收費時,負責人說,永久免費。這位負責人家人就是苗農,在苗木經營中經常聽到收款難、苗木質量控制難、找第一手買家難,以及遭遇定金不退等難題,于是幾位年輕人合伙建了這個平臺。
他們還表示,廣大苗農用手機上傳開店,與用苗單位直接對話,減少了中間環節。同時,找樹網也在最大程度上整合苗木資源,形成具有苗木大數據的運營管理平臺,進一步對苗木市場進行預測及風險評估,指導苗木產業生產,促進苗木產業積極健康發展。
苗木產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鍵一環,電子商務作用愈發明顯,類似于找樹網這類有著新型營銷模式、旨在節省成本提高效率的創新公司正如雨后春筍,努力在互聯網+農業這個大環境中成長,進行新技術和商業模式下的有益探索。
編輯:jiym
相關閱讀
苗木交易風險多?教你十招防騙!
隨著我國園林綠化建設的迅速發展,苗木市場快速繁榮,苗木交易也日益活躍。但是,始終存在一些人弄虛作假、不講誠信,在苗木買賣過程中用欺詐手段騙取錢財,擾亂市場的正常秩序。盡管各種以次充好、以普通品種冒充珍貴品【詳細】
廣州:鮮花產業緊跟“互聯網+”促電商發展
花城廣州,當然不止是賞花聞名,花卉產業更是歷史悠久。在明清時期,芳村地區的花卉交易就已十分興盛,很多農戶都有種植花卉的習慣,成行成市的花市亦應運而生。可以說,花卉對廣州而言,不僅是一種生活情趣,更是一個重要產業。【詳細】
浙江臨安列為首批“互聯網+經濟林示范單位”
近日,國家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司發文公布了全國首批"互聯網+經濟林、竹藤花卉產品營銷模式示范單位"。臨安市借助社會知名電商資源優勢,通過強化政府引導與服務,擴大網絡營銷農村普及率,推動互聯網+山核桃等經濟林產業發展,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為首批示范單位。【詳細】
苗農玩轉“互聯網+”微信里賣苗木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從事28年苗木生意的方張群現在是金東有名的苗木產業經紀人,近幾年通過微信推廣和銷售苗木已占九成。同時,金東區正在加大力度推廣"互聯網+"產業模式,通過集中示范培訓、專家下鄉指導、外出實例考察等一系列措施,讓不少苗農得到第一手信息和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