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灣將建40公頃濕地公園 打造海綿城市示范項目
記者近日從集美新城開發建設指揮部了解到,有“廈門西湖”之稱的杏林灣,將在后溪流域進入杏林灣的入水口,即杏林灣大橋以北水域,建設面積約40公頃的淡水濕地公園。
這個濕地公園建好后,不僅將為集美新城增添一處重要的生態景觀和城市公園,更為重要的是,濕地公園相當于給進入杏林灣的水體裝上了一個“凈水器”,將利用濕地蓄水、過濾、凈化的功能,實現環灣生態和水體修復,建起一個能夠自然呼吸吐納、美化水環境、涵養水資源的生態系統。
目前這個項目已進入前期階段,計劃明年建成,力爭成為廈門“海綿城市”的示范項目。
濕地不僅是景觀還是“凈水器”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能夠起到存蓄、調節地表水的作用,在廈門“海綿城市”建設中,濕地的生態作用不可替代。
集美新城的杏林灣水域總面積約7.2平方公里,水量主要來自后溪流域,上游及周邊總匯水面積超過209.3平方公里。
這一灣碧水,是廈門尤其是集美新城不可復制的生態資源,周邊是大量居住用地和新城的辦公、商務、文化教育和科研用地,另外,園博苑島嶼和廈門市水上運動中心也“棲息”于此。可以說,杏林灣周圍聚集著集美新城最重要的城市功能,沿灣的居住、辦公人口每年都在增加,因此,灣區的生態品質顯得尤為重要。
“濕地公園建成后,相當于在后溪流域的水進入杏林灣的地方加裝了一個‘凈水器’,可以通過自然生態的方式,實現調蓄雨水,改善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讓灣區有自己的‘呼吸’,為整個杏林灣帶來生命力。”集美新城開發指揮部建設管理處黃小達介紹,杏林灣濕地公園上游以淡水為主,而廈門的淡水濕地較少,因此顯得尤為珍貴。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廈門已有的建設經驗也比較缺乏,給杏林灣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帶來一定的挑戰。
根據規劃,杏林灣濕地公園將分為原生生態保護區、濕地探索區、水上運動區、水上森林景觀區及城市濱水景觀區等區塊,以自然保護和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在保證主泄洪道條件下,將上游水域分支,讓流入杏林灣的水先經過生態島鏈的過濾,流入旁路濕地,在達到水質凈化的同時,又具有較好的景觀效果。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