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識城市空間:向人而生 向社會變遷而生
城市空間拓展需要更根本的理念貫穿其中
基于城市滿足人們安居樂業這一最基本功能,我們可以形象的想象一下,城市要有安全舒適的居住區,東市可以買雞、西市可以買燉雞的鍋。現在的城市都可以在功能形式上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但是在功能質量上需要提高的空間還很大。
擴大規模不是最值得驕傲的地方,如同一棵棟梁之材,真正值得驕傲的是在增長的過程保證長得端正、長得結實。那么,我們的城市空間的拓展,也需要有更根本的理念貫穿其中。
現在在中國,鄉愁是比較流行的一個詞,比如,從葉一劍先生的《鄉愁里的中國》到習近平主席提出“記得住鄉愁”,這個看似深沉,沒有太多爭議的詞恰恰能引發我們的很多思考。
在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里,鄉愁是郵票、船票,是與親人、愛人、祖國分離的煩惱、團圓的期盼。作者把自己立足于游弋海外的游子,這種鄉愁是以個人為出發點蔓延至一個階層的人群的一種由個人及社會的情緒。
伴隨中國大陸過去將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的鄉愁反映的是中國社會劇烈變革之后普遍社會的一種心境。這一社會變革主要由經濟因素導致,從改革開放以來,東部沿海經濟迅速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首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勞動人口從中國中西部補給過去。這次人口流動帶動了中國社會的一次非常全面的大互動。
緊接著迎來了中國社會面貌的發展變化,用翻天覆地形容也不為過。我們直觀能感受到的是社會空間的變化,從城市到鄉村都迎來了一次建設大潮。更大、更新是這次社會建設的核心標簽。
中國經濟在房地產行業的騰飛期間也一路飆升,很多人認識到這是不正常的發展。但沒人知道這種瘋狂模式結束的具體時間是什么時候,直到經濟進入新常態,彷佛各個行業都迎來了動蕩不安的時期,如果按照這是經濟發展從不正常到正常的過度的邏輯來看,包括城市在內,我們迎來了更深刻的變革時期,并對明天有所期待。
在此背景下,“記得住鄉愁”的提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鄉愁被提到了指導國家建設的高度。每個人都心懷一份鄉愁,每一種鄉愁都是一種帶著時代和地域情結的私人情感。但是放大到全社會,無需渲染就自然而然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心理。如何能夠讓這種全社會的心理轉化為創造美好家、國的核心凝聚力或許是我們談鄉愁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就我的理解而言,“鄉愁”里的鄉不具體指我出生的那個地方,而是承載美好生活的一個居所。在這個居所里有父母,我們可以有條件像他們愛我們一樣愛他們。我不希望把他們變成留守老人,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要成為留守兒童。
把這個鄉放大到一個環境的范圍,可能會引起更多人的共鳴,我們不要生活在充滿安全隱患的空間里,也不要生活在一個空氣污染、臭氣熏天的環境中。在這種時候城市的價值導向就要被再次強調。城市是集中資源最好的空間,但是資源如何被高效利用是需要探索的問題。
在我們看來,城市治理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提高城市效率,但是一味強調自上而下的城市發展邏輯讓城市的活力有所減少,也容易鬧出盲目發展的“大躍進”笑話。而直接讓普通市民參與城市的每一項決策,哪怕是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也顯得不太現實,那么,還有第三條道路可以尋找嗎?
讓城市和建筑向人而生
建筑是縮小的城市,城市是放大的建筑。其實從這個角度理解建筑與城市的關系就很明晰,建筑與城市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也明晰可見。用城市的視角來審視建筑的發展是保證一座建筑是否合時宜的最基本條件。如果一座建筑跟周圍環境的沖突給人帶來的是不舒服的感覺,用再多標新立異的說辭也是強詞奪理。
在北京也不乏有這種建筑類型,建筑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沖突真的能夠給人帶來“痛苦”的感受呢,包括那些簡單粗暴的復制、抄襲和模仿。
我曾生活的北京四惠附近,有一條鐵路通過,圍繞著鐵路有各種各樣的建筑風格出現,鐵路以南是一個很大的現代化小區,以一個小城區的標準打造小區。里面有醫院、養老院、各類零售店、不同類型的幼兒園,再加上周邊的學校,這個小區能夠基本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我認為這是很成功的小區類型,唯有的瑕疵是小區內有一些街道的名字,比如有一條叫“美利山”的小路,看第一眼覺得好玩,可是并沒有實際意義。
其實比起很多到處山寨歐美名字:某某小鎮、某某城堡之類的,這個小區的街道名字也在可以原諒的范圍。但是從這個不知名的一條小路能夠窺出在中國過去十年城市發展中肆意山寨的氣候。
任何一種經典的建筑和城市都不可能有第二個,那我們把經典的例子拿出來學習,真正學習什么呢?答案是學習這背后的精神和邏輯,放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即使是這些邏輯都要重新組合適應,才能有健康的城市發展形式出來。
談到這點,我們昔日喜歡用的各類模式也是應該被重新思考了。無論是建筑還是城市都應該有其生長的力量,如果陷入模式化思考,不見得能夠發展出什么氣候。
就在這條鐵路北邊有兩處對比明顯甚至可以用刺目來形容的城市景觀。靠近鐵路的地方是棚戶區,有平房住宅,也有住戶隨意搭建的房屋,里面也是住戶熙熙攘攘,但是看了還是讓人心酸。這片區域地價太貴,拆遷開發不容易,再往西兩千米就是繁榮的北京CBD區域。就在這片棚戶區域的隔壁是一片仿古的建筑,這大概也是出于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心理,但是不得不批評這個地方的仿古建筑跟周圍環境沖突之大,也沒有新的元素切入,所以整體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的例子都是我生活周圍隨處可見的城市“特色”,在視覺上給我們帶來不適,交通也存在各種問題,也存在城市安全隱患。但是作為市民,除了搬家,沒有任何應對的方式。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許多城市里都可以舉出一二,這種缺乏統一邏輯,不符合城市肌理的城市片區和建筑往往是城市發展的無奈。
那么,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既然我們的城市是在嚴格的城市規劃指導下發展建設的,為什么還是出現這種分裂的情況呢?難道我們的城市規劃也是在這種片區邏輯指導下進行的?
其實,光有統一的城市邏輯也是不夠的,統一的城市邏輯只能保證城市基本結構和建筑物之間的關系能夠融洽。既然建筑和城市都是具有生命力,在發展過程中也會生長出新的邏輯,就要求建筑師和參與城市建筑的各類人員能夠站在超越城市物理屬性的角度看城市,超越建筑做建筑,無論是城市還是建筑,都是需要為生活在這里的人做出充分考慮,讓城市和建筑向人而生,向社會變遷而生。
重新發現城市
理想城市,理想社會。就像多年前用城市營造來實現對建筑的多維批判成為共識一樣,用社會變遷和人口遷徙來實現對城市的多維批判已成為今天的共識,此所謂方塘智庫提出的“重新發現城市”的邏輯和前途。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