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海綿城市建設用地74.7平方公里 構建生態格局
近日,三亞組織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對《三亞市“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專項規劃進行評審,并一致通過該項規劃。
記者了解到,三亞“海綿城市”建設研究范圍為《三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確定的城市規劃區范圍,即三亞市域1919.6平方公里范圍,其中重點研究開發建設海棠區和崖州區,規劃范圍為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規模是74.7平方公里。規劃原則充分體現生態為本、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和合理分區。充分保護原有“山、水、林、田、湖”生態基底,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的雨水下滲、調蓄、凈化作用,構建自然生態空間格局,恢復原有自然水系,進行水系連通,實現水體自然循環,打造自然和諧的人水關系。將城市建設成具有吸水、蓄水、凈水和釋水功能的海綿體,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緩解城市水資源壓力。
在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各項設施空間用地上,其中老城區改造難度較大,以近期管控、中遠期結合城市改造逐步落實為主,新建地區則以預留為主。通過城市“海綿體”建設,已達到創造城市開敞空間、疏解城市空間結構的目的。根據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重點研究中心城區的“海綿城市”建設體系,由于海棠灣、崖州灣是新建區,現狀建成區比例較低,處于初始開發階段,對海棠灣和崖州灣兩個重點開發區提出“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和指引,有利于海綿城市建設在三亞市域的整體推進。
此外,在規劃中堅持指標控制為主的原則,以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四大目標為導向,統一技術路線進行目標的分解落實,同時做好與城市防洪規劃、排水排澇規劃、綠地系統規劃和水系規劃等專項規劃的銜接。
業內專家還建議,三亞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濱海旅游度假城市,其在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建設需求方面都有其特殊性。三亞的“海綿城市”建設,除了考慮傳統的涉水要素之外,同時應該從大的生態系統角度著眼,從旅游城市建設需求出發,定位全局,突出特色。
編輯:xiongsiyan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