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扎根京城營造生態景觀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在APEC雁棲湖會議中心、南水北調工程京密引水渠團城湖調節池等地“大放異彩”的蒙草長青石竹已經扎根京城,開始在東郊森林公園里大面積營造近自然的生態景觀。昨天,蒙草京津冀鄉土植物研究院副院長李建勝告訴北京晨報記者,與長青石竹共同營造生態景觀的,還有蒙草團隊優選出來的京津冀地區土生土長的山韭、北蔥、地榆等鄉土植物,這就是蒙草“用馴化本地的鄉土植物進行本土生態修復”的特殊業務模式。
采集抗寒耐旱品種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更養一方的草。”用當地曾經的野生鄉土植被馴化選育后,經過物種搭配,恢復當地生態,是蒙草的特色。蒙草公司副總經理高俊剛說,這些年,他們堅持在做一件事兒:土壤大數據跟種質資源收集。整個中國的北方都屬于干旱半干旱氣候,這里生長的原生草種,往往具有耐寒、抗旱的奇異性能。比如二色補血草,在生長出白色的花朵后,就會自然脫水,可以長久保存下去而不枯萎;長青石竹,全年能保持11個月的綠色,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下仍能綠意盎然。
蒙草集團把這些能抗寒、抗旱、耐鹽堿的草,像寶貝一樣采集回來,送到實驗室里馴化,通過栽培、孕育和繁殖,然后充實到蒙草的“小草之家”中。
據介紹,在整個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中,原生的植物物種大約有2300種,蒙草的小草之家中已經收集了1600種,涵蓋了典型草原、高寒草原、草甸草原到荒漠化草原各個類型。而蒙草也逐步形成了特殊的業務模式:用馴化本地的鄉土植物進行本土生態修復的可復制方式。
“長青草”大面積綠化京城
“在這個地域上活得最好的植物,才是應該在這個地域生存的植物。”蒙草的生態修復模式對于缺水嚴重的北京來說無疑指明了方向——要增綠延綠,選擇節水抗旱的植物來綠化,是必由之路。
2014年,蒙草公司在北京建成“京津冀周邊地區鄉土植物研究院”,這個新組建的科研團隊,在京津冀地區根據鄉土植物的品種、應用特性進行收集、選育及市場推廣,推廣植物品種主要有三個方向,延綠、節水和耐鹽堿。這對于京津冀市場的綠化業務,有著極強的針對性。
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此前具有超常的抗旱、耐寒等抗逆性的蒙草長青石竹以及它的小伙伴們,已經在APEC雁棲湖會議中心外、南水北調工程京密引水渠團城湖調節池綠化中得到了應用。李建勝表示,經過小范圍的試驗,如今蒙草培育的鄉土植物開始在東郊森林公園里大面積種植,總面積超過了100畝。
據介紹,研究院目前收集了節水宿根地被植物近300種,草坪草植物資源近200種。并且優選在京津冀具有“潛力”野生地被植物品種,在實際工程案例里進行應用試驗。李建勝介紹,這些品種包括糖芥、黃芩、藍刺頭、風鈴草、百里香、耬斗菜、瞿麥、華北藍盆花等,還有委陵菜屬、繡線菊屬和鐵線蓮屬的植物。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濟南:“八景五園”生態景觀讓小清河重生
10月16日,記者從濟南市規劃局獲悉,《水清、岸綠、河暢、宜游【詳細】
道路綠化市場龐大 怎樣的苗木符合要求?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道路建設總是走在總體規劃的最前端,新建工程加上原有景觀升級,造就了道路綠化源源不斷的龐大市場。【詳細】
山東淄博廢棄礦坑“變身”生態景觀
山東淄博文昌湖區一處廢棄露天礦坑經整修【詳細】
南京首個地鐵小鎮生態景觀設計方案出爐
備受關注的南京青龍地鐵小鎮建設又有重大進展。記者日前獲悉,小鎮生態景觀設計方案新鮮出爐,南京大學規劃設計院以“公園讓生活更健康”為主題的方案最終在三個參與評審方案中脫穎而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