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視角下的景觀規劃
談談20世紀的規劃。雅各布斯一直被批評在理論上走得不夠遠,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的最后一節,她提到了沃倫·韋弗的科學發展三階段的理論:有序的簡單性,無序的復雜性和有序的復雜性。并認為城市問題是有序的復雜性問題,類比生命科學的發展,提出了城市科學研究的框架。后面的城市科學基本上是按這個框架發展的。
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有一篇有名的論文《城市不是樹形結構》,就城市的結構做了討論,認為好的城市結構不是樹形結構,而是“半網格結構”,這個半網格結構就是指不同的功能之間有交叉,類似于分布式系統。
生態主義就更明顯受到復雜性科學的影響了。我們看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有很多闡述價值觀的章節,大量提到了生物學的內容,多次提到了復雜性、自組織、熵等內容,如果沒有20世紀科學革命的知識,是完全看不懂的。不過這幾篇看不懂并不影響我們理解麥克哈格,因為他的方法論和價值觀沒有什么關系,他為了保護自然界的有序復雜性,忽視了人類社會也是一個復雜系統,而默認了任何人類活動與自然必定沖突,因此用一種典型的還原論方法——地圖疊加,把破壞性的人類的活動和復雜有序的自然隔離開來。
Richard T.T. Forman的景觀生態學途徑就把斑塊橫向聯系,包括人類活動的斑塊,納入了考慮。后來的整體景觀生態學更是把生態系統的概念擴大到了包含自然界生物圈和人類化石燃料驅動的技術圈,并認識到生態系統的分型結構。杰克·埃亨最近提到的人類世生態系統差不多也是一回事。
庫哈斯和里伯斯金一般都被貼上后現代的標簽,但詹姆斯·科納在90年代就看到了他們思想的另一面,就是社會系統中的自組織。詹姆斯·科納的思想受后現代影響很大,他的mapping就是對土地和人類活動復雜性和可能性的可視化,因此,景觀都市主義的理論基礎事實上是用景觀或生態來隱喻一個包含了自然和社會的復雜適應系統,而且是景觀師用創造性主動設計的,并不是像麥克哈格那樣除了機械地劃定保護范圍之外什么也不做。在科納和其他很多景觀都市主義者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無數次看到復雜系統、自組織這些復雜性科學的關鍵詞,甚至許多通篇都在論述這個問題。如果不了解復雜性科學,就不可能知道景觀都市主義者寫的都是什么,不知道什么叫景觀是城市發展的媒介。景觀在這里不是綠色網絡,而是仿照生態系統的模式創造復雜適應系統的活動。只看到了表面上的自然與城市融合,當然會認為景觀都市主義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Michael Batty是UCL巴特萊的大佬,80年代就開始用細胞自動機模擬城市發展過程,2013年又出版了新著《城市新科學》,建立了一套用復雜性科學的方法和分型數學工具研究城市的理論體系,開始模擬城市中的“流”。Batty領導的巴特萊的CASA在用這種方法探索智慧城市,清華的龍瀛博士的城市研究受他的影響很大。
剛才還提到了集群智能算法,人工智能只是它的一個應用,Manual Delanda和Neil Leach用這種算法搞建筑和城市規劃,用可以自主和環境交互的自治體,涌現出建筑和城市。
在復雜性科學研究方法和相關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設計師的主觀和感性判斷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設計可以完全通過數據處理和計算機模擬得出嗎?卡爾·斯坦尼茲的在地理設計中提出了景觀規劃的過程框架,規劃過程是一個多次決策的循環,每次決策都可能用到各種方法,這里面離不開科學的方法,但最終的決策還是設計師做出。
最后總結一下。首先,我們看到科學史視角下的景觀規劃史確實可以較好地反映出景觀規劃的發展進步。通過與科學史的聯系,我們確實更能看出景觀規劃思想的本質。不是因為科學比其他方面重要,而是科學最為基本。
同時,從這個歷史的梳理中,我們可以看出最近比較時髦的新技術新思想是很有價值的。很多人認為他們不正統,但從這樣一部歷史來看,他們恰恰是和之前的重要規劃思想一脈相承的。從科學史來看,某種程度上我們現在還處于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之下,或者是后現代主義的新階段,由于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它在未來還有很強的生命力,或許真正曇花一現的應該是現代主義吧。
作者簡介
劉京一,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景觀規劃的思想史,對景觀的歷史與科技有濃厚的興趣。曾獲中日韓學生設計競賽銅獎,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設計競賽二等獎,第九屆國際景觀雙年展入圍。
組稿編輯:李安琪
編輯:lian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