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的亞洲智慧
從北海道廣闊的藍天大地回到位于東京周邊的城市地帶,天空依然湛藍如洗。同學們來到位于千葉縣的永旺總部,參觀了永旺幕張新都心店的環保系統等設施。屋頂設置的一眼望不到邊的太陽能裝置;為防海嘯將電器設施移高至二層;緊急災害時配備的緊急供水系統;地震時防止天井板墜落傷人,不再安裝天井板;店前供顧客體驗的無人駕駛汽車,到處體現著人類生態系統的城市智慧。
在最后一天的發表會上,同學們將幾天來分組討論的調查成果作了展示。幾天的實地考察感悟,加上同學們從各個國家帶來的經驗,融合成了集體的亞洲智慧。論壇一路走來,同學們感慨良多。
越南學生PHAM?DUY?NGHIA是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他感慨于日本人認真的做事方式。“他們想到各種方法和手段來保護環境,能將環境與電器領域相融合”,“今后我打算當一個環境調查家,深入實地去作研究”,他說。
來自馬來西亞的Loh?Kai?Ying學的是會計專業,她對植樹活動特別感興趣,“種樹是很容易掌握的技能,只要我們決心去做。看到自己種下的樹苗,感到特別有成就感”,“回國后我會給我的朋友們講,日本人是怎么保護貓頭鷹的”,她說。
來自臺灣地區的早稻田大學學生CHEN?CHIN-HSUAN說:“北海道的環保方式是很好的范例,可以推廣到整個日本、亞洲去實施。”她以前也沒有種樹經歷,這次一下子種了600棵樹,很有成就感:“這些樹苗需要花很久才能長大,對自己親手種下的樹,感到很珍惜。”
清華大學環境專業學生沈凡荻所在的小組獲得了論壇發表會的優勝獎,在談及感受時,她說:“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一起做一個項目,把自己的知識融合起來,最后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作品被大家肯定,是大家合作努力的結果。”
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石岸書驚訝于日本人的環境保護意識,他認為日本人在學術方面的研究比較專業:“目前我們中國人的環保意識有些淡薄,一些人還在為生計發愁,認為保護環境與自己關系不大。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環保做起來,一定會做得更好。因為我們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
“第一次到北海道,與6個國家的年輕人一起考察環境問題,著實令人難忘。這里的天空異常美麗,藍得宛若美人的清澈眼眸;云彩朵朵蕩漾,又仿佛羊脂玉般潔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蘇鵬輝感慨到。面對北京的霧霾天氣,蘇鵬輝一度感覺到普通人無能為力,“但從知床岬到釧路市,一路走來,會發現恰恰是普通的人們,他們是農民、是攝影師、是醫生,或者是原住民甚至是中學生,職業不同背景各異,卻在以其身體力行的方式,以其個人情懷或者傳統智慧,在關愛著自然,關愛著他們的每一寸天空和每一瞬呼吸。”蘇鵬輝表示,只有通過現代人自身行為的改變,通過每一位公民的持續努力,才能贏回美麗中國的藍天白云。
即使是日本的學生,也對北海道大自然的壯美感慨萬分。早稻田大學資源專業二年級學生山下說:“雖然知道知床半島是世界自然遺產,但是此次親眼所見,還是受到很大的震撼。”“我是早稻田大學的學生,我叫山下……”行程中反復聽到這句中文自我介紹。山下要到北京和深圳參加華為組織的一項活動,所以在抓緊時間練習中文。幾天活動下來,山下說:“能和外國學生同住一室,是很難得的體驗。晚上能和對方一起聊政治方面的話題,聊各自學校的事情,非常開心。”關于團隊合作,山下說,一開始大家的意見難以統一,在英語好的同學的協調下,大家共同努力最終達成了一致。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