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環境保護部印發《全國生態保護“十三五”規劃綱要》。綱要指出要建設生態安全監測預警及評估體系,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監測體系。到2020年新建、改建或擴建50個陸地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建成800個以上生物多樣性觀測樣區。
綱要指出,建立“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監測體系。加強衛星和無人機航空遙感技術應用,提高生態遙感監測能力。建立生物多樣性地面觀測體系,到2020年新建、改建或擴建50個陸地生物多樣性綜合觀測站,建成800個以上生物多樣性觀測樣區。建設一批相對固定的生態保護紅監控點。優先在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地區建立觀測站和觀測樣區。
綱要表示,要定期開展生態狀況評估。加強年度重點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評價和五年生態環境狀況調查評價。2016年啟動2010-2015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2020年完成“十三五”時期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與評估,形成全國生態狀況定期評估機制。全面開展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重點流域及城市生態評估,系統掌握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變化狀況。
研究建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預警體系,開發預警模型和技術,對生系統變化、物種滅絕風險、人類干擾等進行預警。推動建立統一的監測預警評估信息發布機制。
綱要稱,要開展縣域生態資源資產評估試點。推動將生態狀況評估結果應用于產業布局、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城鄉建設等規劃編制,并作為生態補償、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生態監管制度的重要參考。
綱要強調,建立全國生態保護監控平臺。建立生態保護綜合監控平臺,對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等的開發建設活動實施常態化和業務化監控,實現由被動監管轉為主動監管、應急監管轉為日常監管、分散監管轉為系統監管。2016年,啟動以自然保護區為重點的監管平臺建設,作為全國生態保護監控平臺一期工程;各省(區、市)應依托全國生態保護監控平臺,加強能力建設,建立本行政區監管體系,實施分層級監管。2018年,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建設,作為全國生態保護監控平臺二期工程。加強生態監管信息化建設,充分運用大數據、互聯網、遙感、物聯網等技術手段,集成建立國家生態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并納入生態環境大數據系統。
綱要還指出,加強開發建設活動生態保護監管。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為手段,強化空間、總量、準入環境管理。發揮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事前預防作用,減少開發建設活動對生態空間的擠占,合理避讓生態環境敏感和脆弱區域。強化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環評,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布局,推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合理確定和布局大壩建設,加強調度監管,有效保障最低生態需水量;加強生態設施建設,科學合理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合理布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基于生態承載力確定游客數量。推動交通設施建設合理避讓生態環境敏感區域,加強生廊道建設,減少態阻隔;加強交通設施建成后的生態恢復和運營期的管理。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