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濕地資源保護立法進程
“當前,迫切需要從治標和治本兩個方面強化濕地的保護措施。”近日,吉林省政協召開咨政協商座談會,多位省政協委員及專家學者和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共濟一堂,圍繞“加大濕地保護力度”暢所欲言。
“應依靠現代衛星及無人機遙感測繪等新技術,建立完整的全省森林和濕地地理信息數據庫;引入社會公益組織及建立第三方有償評價機制,依托大數據,監督抽查具體情況及政策兌現情況。”王涌慧委員提出,應借助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森林濕地保護。
“要突出紅線意識。”欒勝寬、劉景平等委員提出依法加強對查處亂挖亂建、圍墾濕地、違法放牧、污染濕地等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
“吉林省濕地分布廣泛、類型多樣,具有秀美的原始濕地景觀及眾多的動植物資源。”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呂憲國提出應發展濕地生態產業,探索濕地生態經濟產業模式,促進生態富民。劉寶委員補充道:“在進行濕地資源利用時,要注重合理化、綠色化,形成區域性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的特色產品生產鏈條,多方面增加濕地周邊農民的就業渠道和收入來源。”他還建議,秉承綠色理念,探索集天然自然景觀、綠色養殖業為一體的旅游模式。
省林業廳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表示,將積極采納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全面推進濕地保護管理工作。
省政協主席黃燕明提出,提高對濕地保護工作的認識,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健全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體制機制,實施濕地保護工程帶動工作。立足實際推動濕地保護立法工作,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積極推進國際交流。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海口:濕地入城美如畫
近年來,海口市用生態修復的方法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修復。截至目前,海口市共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據介紹,海口生態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自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