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要讓“偽特色小鎮”無處遁形
住建部日前下發通知,要求各地保持和彰顯特色小鎮特色,尊重小鎮現有格局、不盲目拆老街區,保持小鎮宜居尺度、不盲目蓋高樓,傳承小鎮傳統文化,不盲目搬襲外來文化。(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涌現了一大批風格各異的小鎮。2016年,國家出臺《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文件后,更是在全國掀起了特色小鎮的建設熱潮。特色小鎮的火爆,一方面是城鎮化進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城鄉協調發展的趨勢的使然。另一方面政策出臺的導向與推動作用,往往一項中央政策的出臺都會引起民間的熱浪。在傳統政績觀下,特色城鎮建設與各地政績考核掛鉤,部分地區“重結果,輕質量”的現象難以杜絕。特色小鎮政策大力支持,雖吸引眾多投資者的參與熱情,也衍生出“特色小鎮”為“房地產開發”的怪相。實際上,特色小鎮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行政區,是特色產業、傳統文化、生態環境、宜居的全方面發展與融合的現代化城鎮,要緊緊抓住“特色”這一精準要義,才能因地制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做到政策效果與政策初衷相統一。
建設特色小鎮,首先要因地制宜深挖本地特色與內涵。特色小鎮的建設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復制,雖然浙江小鎮的建設經驗值得借鑒,但最根本的還是從本地的實際出發,結合本地的風土,人文,生態,環境,打造一個具有本地內涵與特色的“獨一無二”的小鎮。有內涵的才是持久的,形式的只會是曇花一現。抓住人文內涵也注定特色小鎮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無論是盲目的推進樓盤建設,擴大小鎮區域面積,還是模仿外來建筑的風格與特色,都是沒有從本地的內涵出發。精準把握“內涵”是特色小鎮建設的根本,把握住內涵建設,才能保證特色小鎮建設在“本色基礎”上發展創新,保證特色小鎮走得更穩、更遠。
建設特色小鎮,要嚴格特色小鎮審批程序。讓真正有特色的小鎮綻放光彩,讓“偽小鎮”無處遁形。特色小鎮建設,把握內涵是內發動力,完善審批程序是外在督促。通過建設嚴格審批程序,將“特色”作為重要評定標準,攔截一切“房地產化”,重面子,輕里子”,“有軀體、無靈魂‘’的偽小鎮,讓片面追求政績者無處得逞,讓借機意圖開發者無處掘金。建設特色小鎮任重而道遠,需要長期規劃、循序漸進,更需要制度創新,政策護航。相信通過內在的挖掘,外在的約束,特色小鎮的“特色”一定會彰顯開來。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