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間尋找平衡
微風吹過湖面,蕩起層層漣漪,悠悠白云下,澄澈的湖水反射出碧藍的光。正值國慶假期,四川瀘沽湖景區游人如織。走婚橋附近的水面上,清潔工顏永和正劃著豬槽船,手持長柄漏網撈腐草。這位摩梭老人每天都要三次清理湖面,他說,"瀘沽湖是我們摩梭人的母親湖。"
作為中國最有名的淡水湖之一,瀘沽湖面積達50余平方千米,湖水清澈蔚藍,最大能見度為12米。自2004年開始大力發展旅游產業起,"東方女兒國"瀘沽湖以其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摩梭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據鹽源縣旅游局副局長彭正華介紹,2012年四川雅安至西昌的高速公路通車后,四川瀘沽湖景區游客數量呈井噴式上升。2016年景區接待游客達到90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5200多萬元,旅游收入9.45億元。而截至2017年8月,景區接待游客人數86萬多人次,門票收入4418萬,旅游收入8.9億元。
大量游客的涌入,也給瀘沽湖的生態保護帶來了挑戰。鹽源縣環境保護局局長楊清華告訴記者,旅游人口帶來的生活污染以及當地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是目前最有可能影響瀘沽湖生態的兩大污染源頭。
"為在旅游發展與生態保護間尋得平衡,我們用時一年多,對景區內違法違規建筑進行了大力整治。"楊清華表示,截至目前,當地已先后整治了違法違規亂建421處,和諧拆除1.82萬平方米的違規建筑--嚴格把關和治理下,瀘沽湖的生態環境沒有受到破壞,湖水總體保持著一類水質。
對于居住在瀘沽湖畔的摩梭人來說,旅游業的發展提升了他們的經濟收入。與此同時,"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生態保護觀念也深植心底。
今年49歲的摩梭漢子楊珍權是草海附近的一名船工,載著游客泛舟瀘沽湖上是他每日的工作。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將豬槽船靠岸停穩。隨后,他把游客留在船上的果皮、塑料袋撿起來,倒入了垃圾桶。
"生態環境保護只靠政府管是不行的,我們當地人必須要有自覺的意識。"楊珍權告訴記者,每次游客上船前他都會提醒游客不要亂扔垃圾,也會嚴厲制止任何污染湖面的行為。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柴達木生態保護與治理規劃出臺
12日,記者從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獲悉: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柴達木地區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2018【詳細】
甘肅探索建立多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記者日前從省政府辦公廳獲悉,我省將以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抓手,將生態保護補償與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等有機結合,不斷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詳細】
四川退耕還林18年 山綠了農戶腰包鼓了
持續高溫讓樹上的核桃果皮加速變黃,還有幾天,這些果子就將變成現錢。想到這些,巴中市通江縣諾水鎮諾水村村民彭從興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以目前的長勢來看,每畝核桃產值將超過5000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