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千城一面” 城市創新路如何越走越寬廣
安徽宣城市區油畫般美景一瞥。近年來,當地持續推進文明創建工作,城市面貌越來越美,文化韻味越來越濃。
隨著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人口、環境、污染、交通、資源等方面的“城市病”日益突出,大城市負擔加重,小城市創新能力不足。當前,需要在城市建設中運用創意創新思維,推動城市優質資源的優化配合和正確運營,實現城市價值提升和城市文明傳承
“目前,我國真實的城鎮化率約為41%,當城鎮化水平達到70%才會走完城市發展的提速階段。按照每年城鎮化率提高1.2個百分點的速度,我國城市還要經歷近30年的快速成長期。”近日,在主題為“城市IP——面向未來的城市創新之路”的2017中國城市運營論壇上,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表示,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經濟社會的發展潛力巨大,但同時城市創新和運營管理也面臨著極大考驗。
與會專家認為,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人口、環境、污染、交通、資源等方面的“城市病”日益突出,大城市負擔加重,小城市創新能力不足。當前,需要在城市建設中運用創意創新思維,在運營管理中提升城市資源價值,讓城市文明更好地傳承和發展,讓生產生活步入新的臺階。
打造城市IP 助力城市運營
城市IP的提出,有利于提升城市項目的品牌價值,進而提煉城市特色
在本屆論壇上,中信城市運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城市運營聯盟理事長林竹首次創造性地提出了“城市IP”的概念。“我們所說的城市IP是關于城市特定價值提升的創意,以及在實現創意的過程中各種要素資源整合的過程。”林竹告訴記者,城市IP不是憑空創造的概念,而是對已經落地的成功項目的界定。
“城市IP,不僅僅需要創意和想法,還要實現資源整合,形成實踐成果或樣本。如果沒有落地能力,沒有資源的相互匹配,那就不是城市IP,只是一些想法而已。”林竹表示,IP是法律定義,是知識產權的英文縮寫,它的存在是為了保護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智力成果。城市IP的提出,是為了宣傳保護城市創新的成果,將成果進行定義,提升城市項目的品牌價值,進而提煉城市特色。
“城市IP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其實城市IP就是城市的精神靈魂,是城市內涵的集中表達,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層面的東西。”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信集團原董事長孔丹表示,發掘、樹立、提升城市IP,有利于探索城市的活力與起源,提升城市的整體價值,將為城市運營投資指明方向。
目前,很多城市正在或已經打造了屬于自己的城市IP,比如地標性建筑、特色小鎮、特色產業園區、老城改造等,都是城市IP的具體呈現。“這些城市IP的共同特征是具備規模,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一直以來沒有人進行定義。中國城市運營聯盟將之定義為城市IP,將系統性地對其進行推廣,并繼續推動一些城市IP的落地。”林竹表示,未來聯盟每年都會在全國范圍尋找城市IP項目,并對其進行運營和投資,幫助城市IP加速成長。
“事實上,中國城市運營聯盟創建的出發點就是為了打造城市產業投資和運營的跨界綜合體,目的是推動建立中國的城市運營行業規范和標準制定,并通過努力把聯盟打造成中國領先的城市IP孵化器與產業金融的資源整合平臺。”林竹說。
融合綠色人文 講好城市故事
打造環境優美又有人文情懷的城市,設計一些能留住城市印記的公共空間
與會專家認為,城市不管如何創新開發,都離不開綠色發展與人文內涵的融合。對此,林竹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其實構建出了綠色城市IP的理念,近年來海綿城市、循環城市的建設為綠色城市IP的落地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借鑒。
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意味著在城市建設方面,要將綠色與人文相結合,將文化創意、養老等帶有人文特性的產業與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打造既環境優美又有人文情懷的城市。
“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如何形成?我認為應該彰顯和傳承本土文化特性,讓建筑與環境相融。”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何鏡堂表示,文化是城市的內涵,是城市賴以延續和發展的根基,城市與建筑的發展都離不開文化作用。帶有文化印記的建筑常常是城市歷史的縮影,是城市的名片和標志,是城市記憶的載體,融合了文化創意的建筑恰恰能體現城市的特征、素質、追求和發展。
此外,AECOM集團亞太區高級副總裁劉泓志認為,構建人文城市有利于講出城市故事、突出城市特點。“每個城市都在用自己的生活創造自己的故事,所以不會有被取代的可能性。再平凡的城市,也有可以述說的故事。”劉泓志認為,城市應該設計一些有重要意義的公共空間,用設計語言留住城市故事。
“用創意設計公共空間并非創造景區博人眼球,而是將本土記憶自然地呈現。”劉泓志以丹麥的哥本哈根為例,該市由于半個世紀前遭遇石油危機,市民被迫放棄汽車用自行車出行,久而久之,自行車出行已成為當地文化和生活習慣。哥本哈根政府為了留住本土記憶、延續城市故事,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不斷完善自行車道路系統,并在2012年修建了連接首都市中心和市郊的自行車高速路。這種城市的設計語言不僅契合了本土文化,同樣也是民生工程,并自然地達到了景觀設計的效果,丹麥也漸漸享有了“自行車之國”的美譽。
由此可見,現代城市中,不僅需要華麗的標志性建筑,更需要能留住城市印記的重要公共空間來彰顯城市性格。當一個城市有許多城市空間可以訴說故事,這個城市將會極具吸引力。
遵循規劃先行 踐行多規合一
城市開發建設需要在通盤規劃和設計層面進行有效供給,還需要“多規合一”
新型城鎮化建設下的城市創新作為近年我國城市建設的焦點,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廣泛討論。賈康認為,任何維度上的城市創新都離不開城市的規劃先行和多規合一,城市開發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在通盤規劃和設計層面進行有效供給。
“國土開發需要考慮資源配置的相互關系和綜合效益,需要最高水平的規劃作為指導和引領。擁有最高決策權的管理部門應當調動政府以及社會的所有智慧和資源,形成一些可行的頂層方案,然后由決策層確定。”賈康表示,頂層規劃是最高水平的總規劃,任何地方制定城市開發頂層規劃都要考慮“五位一體”,動態地優化轄區內的國土開發和城鄉建設規劃。此外,規劃還需要高水平匹配城市運營空間,并對各類資源要素進行整合。
以河北的固安產業新城為例,賈康介紹,該縣規劃初期,政府雖然不具備高水平的專業能力,但敢于以PPP模式引入民營資本,由民企出資聘請各界各地的規劃、城建、環境、產業等不同領域的頂尖專家出謀劃策,固安縣政府采購民企提供的設計、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服務,最終確立了“產城融合”整體開發規劃機制,在科學的頂層規劃帶動下,固安成了全國聞名的城市創新開發典范。
其次,在制定頂層規劃之后,城市的創新開發需要“多規合一”,即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產業布局規劃、公共交通體系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多種規劃之間需形成高水平的配套關系。“不少城市在多種規劃協調對接中存在問題,各個部門往往互不買賬、相互掣肘。”賈康認為,一張藍圖干到底,重在各類規劃的管理銜接,一定要將保護性空間、開發邊界、城市規模等重要空間的參數統一,并在統一的空間信息平臺上建立控制體系,以實現優化空間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資源、提高政府空間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標,解決現有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缺乏銜接等問題。
與會專家表示,城市創新創意發展,需要全局性、長遠性、前瞻性的規劃做引領,實現城鎮、產業和金融的融合發展。真正的城市創新就是城市優質資源的優化配合和正確的運營,最終實現城市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價值的提升。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