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單體城市” 推進大都市圈規劃建設
城市是空間的產物,空間的規模決定著城市的發展。不同的空間規劃決定著城市發展的制度設計和安排。
新中國的區域與城市規劃始于20世紀50年代,結合中國國情和城市發展道路,目前在空間規劃上已初步形成了八個主要層級,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依次是鄉村規劃、小城鎮規劃、城市規劃、大都市規劃、大都市區規劃、大都市圈規劃、城市群規劃和灣區規劃。但由于缺乏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不僅這些概念的內涵和邊界不夠清楚,在實際的規劃和建設中也帶來諸多的不便和混亂。
與大都市圈關系最密切的是相鄰的大都市區和城市群。從目前的總體情況看,作為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的城市群規劃已比較成熟,國家級的已經發布了8個。同時,由于近年來協調城鄉發展的政策和舉措不斷強化,大都市的規劃一般都會給周邊農業地區一個重要位置,所以大都市規劃實際上也已悄然演化為大都市區規劃。
而唯獨在空間上“比大都市區大”和“比城市群小”的都市圈規劃,在概念內涵、空間邊界、功能定位等方面都比較含糊和不清晰,成為我國城市和區域規劃中的“弱項”和“短板”。與世界主要的大都市圈相比,我國大都市圈尚未形成良好的城市層級和分工體系,尤其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大都市圈內部的城市層級、合作機制、協調發展等都尚未培育出來。
孔子說:為政必先正名。“正名”是“為政”的出發點,也是規劃建設大都市圈應予解決的首要問題。在筆者看來,所謂大都市圈,從空間形態上看,都市圈是由一個具有“中心地”功能的核心城市與周邊具有密切交通、經濟和社會聯系的近鄰中小城市組成,既同屬于某一個城市群,同時又是該城市群最富有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力的核心區塊。
從經濟地理上看,都市圈內以發達的交通廊道和密集的人口流動為基礎,不僅在區域內形成了高效快捷的一日內通勤圈,同時還疊加有一日生活圈、一日購物圈和一日日常活動圈等特征。
從內部聯系上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一體化傾向的發展趨勢十分明顯,中心城市吸引著大量資源及勞動力,并能促進城市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分工協作,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從經濟發展看,在都市圈內部一般都形成了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能充分利用各自的產業和區位優勢實現快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合理配置和利用各類資源,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整體發展。
由此可見,都市圈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單元,也是加速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巨型引擎,決定著我國未來區域經濟與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形態和總體走向。
因次,明確界定大都市圈具有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大都市圈是城市組團發展的最低層級,有助于引領大都市和大都市區開放發展,走出“單體城市”的發展模式,避免無序擴張發展成“寡頭城市”;另一方面,大都市圈又可以成為城市群發展的先導區和示范區,目前我國城市群規劃建設速度比較快、鋪的攤子比較大,一些城市群存在著集聚和輻射力下降的現象,而先把城市群中基礎最好的大都市圈做強,有助于提升整個城市群的發展質量。(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