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的森林景觀:實現可持續未來的關鍵
世界迫切需要對退化的森林景觀進行有效恢復,以維持環境的健康和多產,促進人類繁榮。全球76億人口中,有30多億人受到土地退化的影響。
森林景觀的退化加劇了糧食和水的不安全性,加速了全球變暖進程并導致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喪失。而有針對性的恢復措施正在逆轉這一趨勢,使農田更具“彈性” 、森林資源更加豐富、氣候更趨穩定——這是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要先決條件。
世界各國都相繼在這一領域取得喜人的成績。在此基礎上,8月29日,森林景觀恢復全球合作伙伴關系將發布一份報告,進一步闡釋該如何實現雄心勃勃的恢復目標。
恢復森林景觀沒有一刀切的辦法。針對不同的環境,需量身定制不同的解決方案。
中國華南地區:紅壤區生態修復
為龐大的人口提供充足的糧食是中國的頭等大事之一,這意味著中國無法承受土地生物生產力下降的后果。如今,中國東南紅壤丘陵區所開展的土壤長期恢復工作正造福于人類和地球。
20世紀80年代,由于森林砍伐和不可持續的耕作方式,中國南方紅壤地區遭受嚴重的土壤侵蝕。大片森林變荒地,山坡因侵蝕而開裂,土壤水分枯竭。
為有效恢復當地生態,科學家在千煙洲建立了一個試驗站。1982年,該地區只剩下7戶人家,僅11%的土地得到利用。項目對此制定了土地利用計劃、決定在山坡上部重新造林、山坡中部種植柑橘園、山谷培育稻田。山間的水壩會儲存雨水。
在短短幾年內,這種根據不同高度,不同地形進行土地可持續使用的方法迅速生效,為居民帶來更高的收入。生物多樣性、環境質量、區域氣候都有所改善。截至1995年,當地家庭的數量增長了10倍,達70戶,人均年收入從大約80美元躍升到350美元左右——這一水平比沒有實施該項目的鄰村高出3倍多。
截至2000年,“千煙洲模式”在另外40多個地點得到推廣,覆蓋面積達26700公頃,產生了數百萬美元的收益。
巴西:讓牛群遠離河岸
巴西的養牛牧民正采取行動保護特大城市圣保羅的飲用水供應,與此同時致力于恢復3000公頃的農田和森林。迄今為止,他們已賺取了豐厚的利潤。
埃斯特雷馬市正在推行的生態系統服務付費(PES)項目,創造了私營企業無法提供的市場。
埃斯特雷馬以及米納斯吉拉斯州其余地區的大部分森林曾被牧場和奶牛場所取代,使當地的土壤侵蝕加劇,進而損害了水庫的水質。而該水庫為居住在圣保羅的1000多萬人供水。
為有效控制土地侵蝕的趨勢,項目要求牧民在河流沿岸種植本地樹木。此外,為防止牲畜踐踏植被及在水中排便,還建成了總長約17萬米的圍欄。除了清理飲用水水源之外,這些干預措施使得流域附近的樹木覆蓋面積增加了60%。
在牧場開展植被恢復工作,項目針對每公頃改造土地,每年支付土地所有者118美元。這筆錢既包括恢復工作所需費用,也包含對農場主所損失收入的補償。合同還包括對殘余森林斑塊和土壤保持措施的管理。將在一些農場建立生物消化池來處理廢水,在另一些農場建立小型水庫。
這一水資源保護項目于2007年啟動,是當時巴西實施的第一項此類計劃。目前,項目已與100多個土地所有者簽訂了合同,覆蓋該市約90%的土地面積。
布基納法索:圍欄封育,回報“豐厚”
布基納法索的一項倡議正在幫助農戶通過圍欄封育,植樹造林獲益,同時將這一示范點推廣給更多鄰近家庭。
干旱、森林砍伐和過度放牧使西非國家的大片土地退化。許多地區的土壤受到風雨侵蝕,缺乏有機物質。曾經常見的樹種如今卻變得稀有或瀕于滅絕。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日益增長,人們對于圍欄封育倡議的支持和需求也變得空前高漲。但是,農民必須完全符合標準才可獲得授權:他們必須承諾為項目提供長期支持;須擁有3公頃土地,并且對其有明確的權屬權利;與鄰居和地方當局簽訂協議。
該倡議將負責提供圍欄材料、樹苗和長期支持,以幫助各家各戶建立“圍欄區”并對所培育的樹苗進行有效管理。該方法青睞天然更新,但也倡導人們種植特別有價值的樹種。圍欄使樵夫和放牧牲畜無法靠近。
圍欄封育益處多多,包括收獲水果、飼料和木柴,促進土壤再生以及大量培育傳統醫學所需的樹種。
最新報告《恢復森林景觀:可持續未來的關鍵》將在于肯尼亞內羅畢聯合國環境署總部舉行的全球景觀論壇上發布。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深圳正向世界級森林城市邁進
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在深圳,自然與都市共存,共享著這片繁榮的棲息地。截至2015年底,深圳林地面積為6.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0.92%,占全市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詳細】
安徽蕪湖:打造高品質城市立體綠化景觀
近日,安徽省蕪湖市政府發出通知,決定自2014—2016年,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開展生態綠地建設,積極打造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的大綠量、大色塊的高品質城市森林景觀,提升城市品位。【詳細】
經濟活動不斷蠶食“原始森林景觀”
據著名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調查發現,從2000年以來,地球上為數不多的原始森林面積又減少了8%,而砍伐、采礦、區域開發和道路建設等經濟活動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因。【詳細】
經濟活動不斷蠶食“原始森林景觀”
據著名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調查發現,從2000年以來,地球上為數不多的原始森林面積又減少了8%,而砍伐、采礦、區域開發和道路建設等經濟活動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因。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