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市:涂抹“綠”生活
廣東省東莞市岐江水岸綠化
行政界限不能“割斷”生態關聯
隨著我國大型城市群的發展,環境承載力不足、生態碎片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國家森林城市群的建設,被視為破解區域生態安全風險的重要舉措。
“十三五”期間,我國重點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六大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而建設森林城市群,應打破城市間的行政壁壘,從國家層面重視規劃設計、政策保障和資金投入等。
用森林城市群打造“環境共同體”
目前,我國已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大型城市群,但一些城市的連片無序開發,導致生態風險因素明顯增多。部分城市群地區硬化土地集中連片發展、建設用地規模不斷擴大,造成區域性森林濕地生態空間受到擠壓,城市熱島效應日益突出。
城市群不僅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經濟概念,還是一個環境共同體。傳統的一個城市單打獨斗開展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的模式,已經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日益嚴重的區域環境污染、生態系統破碎化、生物多樣性流失等問題。
近幾年,城市群地區面臨的霧霾、河流污染等問題表明,各個城市的行政界限,不應割斷生態關聯。
“迫切需要通過協同共建、共治以強化城市間的生態聯系,發揮森林城市群的規模效應和帶動作用。”廣東省林業局巡視員林俊欽說,珠三角城市群在經濟迅猛發展和人口快速擴張中,面臨著生態安全的挑戰:自然生態破碎化嚴重,生態孤島增多;城鎮密集區集中連片發展,城市間綠化隔離帶和河流生態廊道等被侵占;跨區域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2013年廣東在全國率先提出森林城市群建設概念。
2016年,原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復珠三角地區為“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示范區”。廣東省林業局局長陳俊光說,打造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就是依托山脈、水系等大尺度生態空間,一體化推進珠三角全域自然生態修復,恢復山水林田自然生態關系,促進區域生態整體協調發展。
“森林城市群”不是“群森林城市”
根據2017年出臺的《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規劃(2016-2025年)》,珠三角地區將構建“兩屏、三網、九核、多點”空間布局,實行陸海統籌、河海相連、山水結合、城市共建,建設大循環綠色生態水網,增強生態廊道的連通性。林俊欽說,建設森林城市群就是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森林城市群’不是‘群森林城市’,它更強調整體連接、互融互通和共建共享。”林俊欽解釋,與森林城市“個體”不同,“群”是為了恢復生態廊道的連通性。未來要打通城市間的生態聯系,從空間大尺度上進行全域對接。
東莞市林業局總工程師徐正球表示,打造森林城市群要打破行政區域分割,一體化規劃森林綠地體系和綠色生態水網,謀求區域生態效益最大化。例如東莞和廣州,要加強跨界水污染治理,把斷裂的綠色廊道修補連通。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重點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六大國家級森林城市群建設。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王成認為,在建設戰略上應“面向大尺度、找準大問題、構建大系統、實施大戰略和創新大機制”,重點建設城市接合部的森林緩沖區、污染防控區的成片森林濕地,恢復并打通被擠占隔斷的骨干森林生態廊道等。
政策協調 加強頂層設計
森林城市群建設,是我國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沒有先例可循,應在政策保障、技術研究、資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視和支持。
——政策協調,建立區域聯動機制。林俊欽說,按行政界限管理和實施的生態建設,易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破碎化,要突破用地、資金的行政界限。相比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設,溝通協調難度更大。跨省市的區域生態建設必然會犧牲局部利益,需要國家層面的規劃設計、資金投入和政策保障。
——找準問題,確定技術指標。王成認為,應結合景觀生態學理論,通過GIS技術分析區域生態系統建設中生態廊道缺失、生態空間分布不均等問題。加強技術研究,確定建設森林城市群的面積、寬度、密度、風貌等一系列技術標準,如城市之間森林濕地緩沖區的面積最小多大才能滿足分割居住區的功能要求,依托自然山脈、河流水系建設的骨干生態廊道至少要多寬才能滿足動物遷徙和通道要求等。
——隔離緩沖城市連片發展,減少生態系統破碎。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利用城市間尚存的自然森林、濕地,通過擴大現有生態空間、建設成片的森林濕地來隔離緩沖,防止城市連片發展。在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未來要加強城市之間的森林隔離區規劃建設。依托自然山脈、水系,通過恢復拓寬、補缺造林,建設區域性貫通的骨干生態廊道,建設具有“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景觀格局”的理想城市群森林濕地生態系統。
評論:城市“變綠”,更要在心中“播綠”
從2004年至今,我國森林城市建設從最初一項行業評選活動,上升到如今的生態文明建設高度,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重要抓手。
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不僅要追求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和對綠水青山的嚴格保護,更要在人們心中“播綠”,讓綠色居住、綠色消費、綠色出行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森林城市建設是實現該目標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近幾年,我國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持續攀升,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城市生活,城市格局也在發生深刻變化。除了經濟文化、區域合作外,兼具延續性、立體性和穩定性的生態系統,成為聯結城市之間關系的紐帶。森林城市建設可以協調好不同區域主體之間、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在分配和享用環境資源、分擔環境責任、維持自身生存與發展等方面的利益關系。
森林城市建設將進一步挖掘生態文明建設的潛能。“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理念,將最大限度地把城市建設成一個有機的近自然系統,城市本身包含在山水林田湖草這個生命共同體中。森林城市將在拓展區域發展空間、強化城市群內部有機聯系和擴大生態產品供給等方面大有可為。
全國各地創建森林城市熱情高漲,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城市持續增多。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對森林城市內涵的理解存在偏差,建設過程中暴露出片面強調森林覆蓋率、過分追求景觀功能、忽略生態價值、人為將城市與鄉村對立等問題。對此,既要允許各地依資源稟賦在森林城市建設中求同存異,也要嚴格約束“綠色政績觀”,讓森林城市建設不因發展定位、市政規劃和主政者變化等因素被割裂打亂,一以貫之地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
編輯:王月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