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上純也的“微縮世界”中,看到當代建筑的新構想
7月18日至10月7日,日本新銳建筑師石上純也首次中國個展“自由建筑”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首展于去年法國巴黎的卡地亞基金會館,此次展覽“移步”上海,除了手稿和影像之外,觀眾能夠看到建筑師為展覽親手制作的大尺度模型,其中包括最近建成的 倫敦蛇形畫廊夏季展亭。卡地亞藝術基金會館長埃爾維·尚戴斯(Hervé Chandès)告訴澎湃新聞,模型不只是工具,這些手工制作的模型本身就有藝術品的價值。
展覽取名“自由建筑”,表達了石上純也不同于20世紀現代主義建筑思維的觀點,在他看來,當代的建筑師應該放下過去對于建筑的慣性想法,更加自由地去創造出符合多樣價值觀的建筑。他的設計沒有定式,而是根據場地的歷史和自然環境創造出與之融合的建筑。在展覽中,那些精心制作的模型如同一個個微縮世界,讓人看到未來建筑的新可能。
展覽現場,圖為“森林幼兒園”
展覽“自由建筑”去年首展于巴黎卡地亞基金會館,這是石上純也的首個大型個展,完整地展現其已經完成和正在建造的項目。如今,展覽“移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在七樓的展廳中,石上純也根據場地的不同特性進行了不同的設計。
石上純也在布展中
“巴黎的展館是由讓·努維爾設計的一個‘玻璃盒子’,建筑融合在周圍的自然環境中,展覽的設計讓人感覺像是在公園里散步,所有的展品離散地分布在這個‘盒子’里;而在PSA,不同的作品占據著不同的房間,它們有各自的性格,會讓人有一種在不同的世界跳躍穿梭的感覺。”石上純也在開幕導覽中說道。
展覽現場,圖為“云之拱門”,是石上純也為悉尼設計的城市紀念碑,大門實際高60米,展覽展出了“拱門”一部分的模型,攝影:錢雪兒
石上純也生于1974年,曾就職于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創立的SANAA建筑事務所,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的設計沒有定式,而是根據場地的歷史和自然環境創造出與之融合的建筑。在他的作品中,過去往往以某種方式巧妙地同現在相疊加,自然常常被引入建筑中,人造的環境隨著時間推移而慢慢“風化”成自然的一部分。從森林到山谷,甚至到海洋,建筑的不同個性從它所在的場地生長出來。
穿梭于一個個“不同的世界”之間,石上純也希望分享其“自由建筑”的觀點。這種觀點與20世紀的現代主義建筑思維相對,當時,面對大眾的需求,建筑師往往根據某一個既定的建筑原型去創造一個共同的未來愿景,而在石上純也看來,這是過去的建筑方向,“現在,如果用單一的方式去提示未來的運行是不充分的。我們對于‘近未來’的想象基于國度、社群、價值觀多元并置的狀況。因此,與其說用單一的解答來對應未來,不如創造出盡可能多的建筑類型來與之相符。”在他看來,當代的建筑師應該放下過去對于建筑的慣性想法,更加自由地去創造出符合多樣價值觀的建筑。
石上純也正在進行展覽導覽
在日本栃木縣,石上純也設計了一個庭院和酒店。那里曾是一片稻田,再之前則是苔蘚森林。他將因為開發而面臨砍伐的樹木全部移植到庭院里,又將旁邊的小河引入庭院內的小池塘,鋪在那里的苔蘚填滿其余的空隙,引水與稻田留下的灌溉系統相連接,苔蘚則讓更為遙遠的過去疊加其上。秋天,落葉漂浮在池塘上,冬天,白雪覆蓋了樹木和苔蘚,石上純也對既有的環境進行了“編輯”,創造出新的自然。
樹木移植后的森林模型,攝影:錢雪兒
在栃木縣的項目中,他大膽地“移動”了自然,而在荷蘭的迷宮公園游客中心,他則小心翼翼地運用了這個歷史保護場所中留下的空間。他沿著原本的步道路線創造出建筑的占地,在步道兩邊豎起玻璃墻,三條蜿蜒的長廊組成一個巨大的室內空間,歡迎訪客的到來。
荷蘭迷宮公園游客中心模型
憑借對自然的充分理解以及對于技術的自如運用,石上純也得以將他的建筑安放在令人意想不到的環境中。在丹麥哥本哈根,一間云一般的屋子漂浮在水面上。這棟建筑由丹麥的HOPE基金會委托設計,既有象征和平的紀念碑意義,也是一個進行冥想的空間。海是地面,云是屋頂,在兩者之間,人可以乘著小船進行探索。在中國山東日照,一座“谷之教堂”正在建造中。整個建筑高45米,最狹窄的部分僅寬1.3米,建筑延續了山谷的空間氛圍,又遠遠超出它原有的尺度。
“平和之家”
“平和之家”模型細部
“谷之教堂”
在諸多建筑項目中,石上純也游刃有余地把握并超越既定的建筑“尺度”。在神奈川工科大學,他以地平線的尺度構建了一座讓學生走向旅途般的“校園多功能廣場”,空間的頂部有多個開口,雨天落下的水滴和晴天灑下的光線模糊了建筑的內外。在東日本“兒童樂園”項目中,石上純也將其建筑師身份轉變成為兒童的尺度與視角,重新觀察與想象世界。他以熊的形態構成圓頂,以河馬的形態建成洞穴,讓自然界的動物、草木、巖石、群山、云朵與建筑平等地變為兒童眼中的風景。
“兒童樂園”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中所呈現的所有模型都是石上純也為其2018年的卡地亞基金會館個展所設計。“建筑模型不只是工具而已,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藝術品,有美學的價值,有技藝的展現。”卡地亞藝術基金會館長埃爾維·尚戴斯(Hervé Chandès)告訴澎湃新聞,我們看到的這些展品都是石上純也和他的團隊親手制作的,本身就有藝術品的價值。在2018年的個展前,基金會委托石上純也制作了這些模型,并將其買下,永久收藏。
在“水庭”項目中,石上純也對需要移植的每一顆樹木進行了測量拍照,圖中墻上為根據這些樹木制作的模型
于是,在PSA的展覽現場,你能發現那些“躲”在建筑模型里“小人”,它們姿態各異,如同一個個小型雕塑,相對于較大的建筑模型,提醒著你與建筑的尺度關系。在“森林幼兒園”的模型中,石上純也造了一個微縮世界,樹木、起伏的屋頂、大人和孩子,稍微湊近一些,都能在這里看見。
“谷之教堂”里的“小人”
“森林幼兒園”細部
今年的倫敦蛇形畫廊夏季展亭由石上純也設計,最終的成品或許沒有完全地實現他的計劃,而在展覽中,能夠從模型里看到他最初的構想。一根根細柱支撐著云一般的屋頂,據石上純也說,這是聯想到倫敦的氣候環境而建,灰色的石板屋頂像是烏云,而細柱則如同落下的雨絲。
蛇形畫廊夏季展亭模型
“石上純也的每一個建筑各不相同,這些手工制作的模型也都獨一無二,”尚戴斯對澎湃新聞說道,模型的背后有不止于建筑的更多價值。
以下為澎湃新聞與卡地亞基金會館長埃爾維·尚戴斯對話
澎湃新聞:此次展覽從巴黎“移步”上海,您個人感覺有怎樣的不同?
埃爾維·尚戴斯:展覽的展陳本身由建筑師自己設計,所以根據當時的地點進行調整。要記住,石上純也是個建筑師,建筑師擅長因地制宜的設計,另一方面,建筑也是一個物品,怎么使物品根據當地的環境產生新的形式,也是他們經常要考慮的問題。
澎湃新聞:基金會是什么時候與石上純也相遇的,為什么你們決定和他合作?
埃爾維·尚戴斯:大約12年前,我在東京的一次當代藝術展見到他的作品,我一下子就被他的作品迷住了。之后就一直關注他的創作過程,經常在東京或是巴黎碰面。大概三四年前,我們決定是時候籌辦一次展覽了,當時時機比較成熟,他已經建成了一些房子,同時還有一些正在建造,我們覺得已經可以向巴黎的觀眾展示他建筑的風格和思想。
第一次見面時,我就被他的設計和工作方法所吸引,他的建筑和環境的關系,給人很大的靈感。石上純也不僅把大自然看作一種環境,而是在所有的自然因素,如氣候、森林中發現新的關系。他有自己的語言,詩意的語言,同時他對于技術方面很有研究,有突破性的運用,它能夠把技術推向極致,最敏感地表現那些東西。
布展現場
澎湃新聞:作為一個建筑展,和一般的藝術展不同,作品背后其實是更大尺度的建筑,收藏這些建筑模型對你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埃爾維·尚戴斯: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建筑展,它本身也有很高的藝術性。我們所看到的展品都是為基金會所創作的,原來沒有這些造型和模型,石上純也根據我們基金會的委托創作了它們,然后我們在進行收購和收藏。
建筑模型本身不只是工具而已,它本身也可以成為藝術品,有美學的價值,并且有技藝的東西在里面。我們看到的這些展品都是石上純也和他的團隊親手制作的,所以本身就有藝術品的價值。另外,石上純也的作品重復很少,每一個模型都是獨一無二的。模型不只是讓你想到背后的建筑,還有許多的價值。
編輯:王月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