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國家公園:守護原真生態系統
武夷山是我國華東地區的一塊生態瑰寶。
驅車趕到武夷山腳下的福建省武夷山市洋莊鄉大安村大安源時,正值農歷月中旬。一輪滿月將光輝灑在山腳稀稀疏疏的農家院落里,山間竹林颯颯,送來陣陣清甜空氣,令人心曠神怡。
大安源地處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核心區,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天然的森林氧吧。近日,“關注森林·探秘武夷”主題科考活動開展,記者跟隨中科院、中國林科院、廈門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自大安源出發,深入武夷山國家公園原始區域,對核心區的原始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分布情況進行科學研究和考察,深入感受試點設立3年來武夷山的變化。
將自然還給自然
初入武夷山,林海莽莽,滿目蒼翠,林間靜謐,泉水叮咚。隨著科考隊不斷行進,沿途的樹木種類也在逐漸變化。
“我們已經從常綠闊葉林帶走到了針闊混交林帶,現在可以看到很多松科植物。”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教授李振基介紹說。在這個區域,他還欣喜地發現了一株長在巖石縫中的浙閩馬尾杉,這是一種我國特有的珍稀蕨類植物。
鉤藤、蜜林木、谷精草、褐毛石楠……李振基說,多樣的植物種類能表明這片區域生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他說,如果順著山路一直向上走,到最頂端的黃崗山,這近1500米的高差中,植物生長的垂直帶譜十分明顯,從低至高的植物主體依次是闊葉林、針葉林、高山矮林、草甸,在海拔1800米左右還分布著大片的南方鐵杉,豐富的植被構成不僅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美景,還哺育、守護著這滿山的生靈。
而曾經的武夷山,卻是十足的“問題山”。
武夷山連接閩贛,是我國重要的竹、茶產業區。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木材,同時號召農村地區“學大寨”,這片生物資源豐富的“寶山”成了重點開發對象。
建立伐木林場,毀林子修梯田,把一切能利用的陡坡山地都種上糧食、竹子和茶樹,獵戶們上山獵捕野生動物、采中草藥……這種亂象持續數年,一時間鳥獸奔走,森林資源被肆意破壞。
把自然還給自然!1978年10月,以著名昆蟲學家趙修復教授為首的一批生物學家,發出緊急呼吁,要刻不容緩建立保護區,拯救武夷山的森林生態環境。
1979年4月16日,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成立,同年7月3日,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
一切喧囂無序的人為活動終于得到緩解。山,從此靜了。
自保護區成立之日起,簽村民協議,劃生態紅線,組織專業巡護隊伍……對整個森林資源進行嚴格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森林覆蓋率和林木蓄積持續增加,動植物資源得到良好保護。
2016年,經國家發改委批復,武夷山成為我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之一。3年來,這里的生態迎來更大力度的保護。
在生態科考途中,我們時不時發現了幾處當年的梯田遺跡,如今已生長著各種高大喬木與密集的灌木叢,一些老木樁上青苔滿布、藤蔓攀爬,成為這段生態變遷史的自然見證。
讓茶園與生態“和解”
武夷山名于茶,但也曾受困于茶。
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武夷山獨特的茶產業。武夷山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品種豐富,是世界紅茶和烏龍茶的發源地,“大紅袍”“正山小種”等品種世界知名。
21世紀初,武夷山的茶葉價格飆升,農民把農田、林地開墾成茶園,甚至用挖機上山開墾茶山。雖有嚴格的法規條例,但仍擋不住村民鋌而走險。統計顯示,2005年,武夷山市茶園面積占有林地面積的2.47%,且有半數分布在保護區核心地帶。
自然也給了人類懲罰。據當地林業專家介紹,茶樹防風固土的生態效果僅為生態林的1.2%。一到雨季,山上流下的雨水儲蓄不住,加劇了水土流失,造成武夷山市濕地面積大幅減少以及大小河流的水量減少,破壞了兩棲動物的棲息地。
“平地少,產不了什么糧,要養活老婆孩子,就得去種茶、賣茶。”大安村村民老暨回憶,在村民們看來,靠山吃山成為“理所應當”。
一方面,作為享譽世界的“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生態必須要保護好。另一方面,茶產業為全市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武夷山在“兩難”中,探索著出路。
用10%面積的特色產業換取90%面積生物多樣性保護。這是自2007年開始,武夷山探索出的戰略對策。
利用這10%,政府牽頭建立紅茶研究所,在保護區的非核心區統一規劃,組織村民種茶,并加大力度研發高產、優質品種,且高于市場價收購青茶,還利于民。此外,還開發了毛竹產業,引進豐產技術,指導農民種植,保護區內種植的竹子長得又快又好,竹壁厚、韌性好,明顯優于區外的竹子,每根可多賣3-5元。竹林下還可種植菌類和藥材,養殖蜜蜂采蜜……農民逐漸嘗到甜頭。
也施了猛藥。2009年,武夷山全市限制開墾茶山,2012年全面禁止開墾茶山。以“不破不立”之勢懲處違規,2009-2014年,全市共拔除違規種植茶葉面積30495畝,在原地種上鄉土樹種并與村民簽訂管護責任合同。
政府與村民共抓生態保護,毀林開墾的行為逐漸銷聲匿跡,武夷山進入了生態好、產業豐的良性循環。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開展以來,管理部門對區內茶產業進行了更大力度的整頓和優化。
“在試點區內全面推行生態茶園農藥化肥零增長減量化行動,鼓勵支持茶企、茶農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通過園企聯建,無償提供珍稀苗木,建立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實行‘協會推動、企業聯動、茶農參與’的茶業發展模式,促進分散的農戶與市場緊密連接,完成了從產品到商品的升級,大幅提升茶產業經濟效益,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林雅秋介紹說。
國家公園內的大保護
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于福建省北部,規劃總面積1001.41平方公里,涉及武夷山市、建陽區、邵武市、光澤縣4個縣(市、區),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雙世遺保護地、國家森林公園等多種保護地類型。
2017年6月,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成立,整合了原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等有關自然資源管理、生態保護、規劃建設管控方面職責。并明確管理局由省政府直管,試點期間由福建省林業局代管,結束了此前各種自然保護地范圍相互交叉、多個管理機構并行的狀況。武夷山迎來了史上最強力度的生態保護時期。
管理局以《武夷山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為綱,建立健全省、地、市三級聯席會議制度、閩贛兩省跨省聯動機制、鄉鎮村聯保聯動工作機制、資源保護執法快速反應機制,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最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初步形成了共商、共管、共建、共享的生態保護管理新模式。
管理局設立兩年多來,武夷山的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園區原生性森林植被和垂直帶譜保存完整,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持良好,自然植被覆蓋率達94.92%。
生態好不好,野生動物說了算。林雅秋介紹說,試點區的紅外相機監測到了黑熊、鬣羚、黃喉貂、藏酋猴(短尾猴)等一批珍貴野生動物。2019年3月,科學家還發現了新種雨神角蟾。
此外,試點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標初步實現,建立了社區協調發展機制,統一區內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優化社區規劃建設,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初步實現了生態成果與旅游收益共享。
良好的生態吸引了大量游客觀光。大安村村民老暨與叔父都開了農家樂,游人不但吃飯住宿,還購買他的土特產,靠這幾項,每家每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從毀林種茶,到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再到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武夷山在不斷探索,為祖國守護著華東地區一片最完整、最原真的生態佳境,并將創造更多綠色傳奇……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