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和推廣農業遺產在哪些方面獲得成功?
在中國的“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中,魚為水稻提供肥料,水稻則為魚類提供庇蔭和食物,形成高效而節約的生產方式。
圖為秘魯婦女在出售生產的藜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秘魯“庫斯科-普諾走廊安第斯高原農業系統”增加了作物的多樣性,也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
圖為意大利農民在索阿韋的葡萄園中采收。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索阿韋傳統葡萄園”中,葡萄種植者必須人工采摘葡萄。除棚架外,農民還在斜坡上壘石筑埂來標記道路、建造梯田。
在坦桑尼亞“欣布韋朱基哈姆巴農林遺產地”中,最上層的植被結構由茂密的樹木組成,提供樹蔭、藥物、飼料、水果、薪柴和木材;林下種植多種香蕉,香蕉樹下種植咖啡灌木,咖啡樹下則種著多種蔬菜。圖為當地部落的農民在采摘蔬菜。
受到全球關注
2002年8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世界可持續發展峰會”上,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這一倡議旨在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與保護,使之成為農業可持續管理的基礎。200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6個國家選擇了5個不同類型的傳統農業系統作為首批保護試點。截至2023年3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已認定74個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全球五大區域24個國家。
“獲得‘GIAHS’認定的系統屬于不斷發展變化的系統,反映了人與環境錯綜復雜的關系。該獨特計劃選取珍貴系統及其相關景觀、農業生物多樣性、知識系統和文化進行保護,同時提高生計韌性,并實施動態保護策略。” 在介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和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成功案例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干事屈冬玉這樣強調。
長期實踐證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全球各地受到歡迎并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2022年7月,在中國浙江省青田縣召開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中方在大會上表示,愿與各方一道,共同推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產功能價值,促進不同文明、不同形態農業文化遺產交流互鑒,攜手構建世界農耕文明保護傳承的美好未來。
近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其官方網站上,推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成功案例,反映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突出成果。
更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
吸引社會更廣泛參與,以更高效利用自然資源,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努力方向。
面對耕地少,地形陡,氣象災害多的農業背景,在日本德島縣西阿波地區,居民成立了伊亞山谷生產合作社,墾殖廢棄農田并開始發展小規模商業化黍類生產,這吸引了各個領域人士前來參與。在秘魯庫斯科-普諾走廊,安第斯高原的農戶沿用傳統的輪作種植方法,避免土壤耗竭和資源過度開發,選擇播種時間以減少氣候風險。作為農業遺產項目,當地利用“庫斯科-普諾走廊安第斯高原農業系統”加強傳統知識的代際傳承,調動農戶中的祖父母、父母和子女積極參與;當地還成立多個女性活動團體以促進女性在農業遺產中的作用。庫斯科地區農民代表塔帕拉這樣介紹。
在歐洲,以農業遺產提升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受到人們關注。西班牙的“巴倫西亞奧爾塔歷史灌溉系統”延續了當地水法庭、位于康普頓大街的農產品市場等歷史遺產,再配合當地農業遺產地管理機構和巴倫西亞市食品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了行業間的合作,促進自身發展及社會服務。“由于靠近城市、價值鏈較短且消費本地農產品,奧爾塔地區保障了數百萬人的糧食安全。”農戶馬爾萬也是當地的巴倫西亞農貿市場的一名商販。他說:“事實證明,這項農業系統在應對危機時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近年來遇到各種災害時,我們這里的農村地區就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產品更多樣 品質更生態
在阿爾及利亞的瓦德綠洲,農戶在北非的沙漠中種植棗椰樹進行防風并由此形成綠洲。現在,當地的農民繼承了這些傳統,利用“瓦德綠洲農業系統”保護農產品安全和生物多樣。日本西阿波地區的各種小眾作物農產品已獲得品牌認證。這些農業遺產地的美食,成為農民適應環境和實現糧食安全保障的支柱。德島縣劍町農民磯谷濱子說:“人們說,日本的農戶能制作‘百種產品’,所以我們幾乎什么都去做。這里生產的所有東西,包括卷心菜和胡蘿卜,都很美味!”2011年,坦桑尼亞的“欣布韋朱基哈姆巴農林遺產地”成為全球重要農業遺產。欣布韋朱的農戶種植咖啡。通過培訓,學習作物改良以及綜合治理有害生物,當地開展有機咖啡種植,使得遺產地的咖啡獲得了有機認證,進入有機咖啡市場。“我們一度使用強力農藥,但項目開始后改變了這一做法。整個村子無人使用化學農藥,大家都使用天然農藥,這也是我們從項目中得到的收獲。” 咖啡種植者、當地鄉村議事會成員及婦女組織主席坎蒂塔說。
提升了鄉村生活水平
20年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通過品牌賦能、增加保護措施等發展途徑,使得世界各地的農業遺產地變得“山美,水美,人更美”。中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名氣越來越大。這一延續千年的生態農業模式,帶動了許多在外“打拼”的人回鄉傳承創業。當地的農戶伍麗貞開辦了全縣第一家“漁家樂”,實現年收入超過50萬元人民幣。與此同時,當地鄉村基礎設施不斷修建,建立了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公園。從厄瓜多爾歸國的華僑楊小愛在青田縣方山鄉邵山村開辦了農遺主題酒店和“方山谷國際農遺研學營地”。
在坦桑尼亞欣布韋朱基哈姆巴農林遺產地,當地人利用農業景觀吸引了游客,開設咖啡銷售點,促進了旅游收入。阿爾及利亞瓦德農民出色地進行了綠洲防風管理,創建了更多的“人造綠洲”,成為沙漠中珍貴的“風水寶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品牌也成功吸引了消費者關注,目前綠洲椰棗的售價是普通農作系統椰棗的3倍;綠洲成為當地開發的旅游線路和重要景點,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外游客。
中國貢獻有益的經驗
“‘GIAHS’是知識和實踐的寶庫,能夠為當今諸多全球問題和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同時推動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聯合國糧農組織這樣介紹。
中國是最早響應并積極參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的國家之一,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工作的成功實踐者和主要貢獻者。迄今,中國共有19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從2012年開始,中國率先開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工作,迄今共認定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5年,中國頒布全球首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旨在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促進農業文化傳承、農業生態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2014年,中國在“南南合作”框架下開辦“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高級別培訓班。2022年7月,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上,中方宣布將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共同啟動總額為300萬美元的第二期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為1000名管理人員提供培訓,推動在華設立能力建設參考示范中心。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經驗和實踐,已為國際社會學習和借鑒。通過“南南合作”中國稻田養魚技術介紹到尼日利亞。在中國專家的協助下,當地稻米和羅非魚的產量幾乎翻了一番,提升了食品供給,改善了當地人生活。這一成功經驗隨后又推廣至塞拉利昂、馬里等非洲國家以及東南亞、南亞、歐洲、美洲地區。2014年,中國“福州茉莉花與茶文化系統”和法國勃艮第葡萄園“聯姻”進行“GIAHS”機制性合作。墨西哥的傳統架田農作系統與江蘇興化的垛田系統有很大相似性。2016年,墨西哥的墨西哥市又與中國江蘇省興化市簽訂《農業文化遺產合作交流備忘錄》,學習中國的相關經驗。一年之后,“墨西哥城奇南帕人工浮島農業系統”成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融合更多類型的文化遺產
在介紹上述成功案例時,屈冬玉還呼吁繼續在全球和國家層面,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系統重要性的認可,確保農業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通過提升國家、地方機構和基層農民的能力,提升對“GIAHS”的管理水平,以可持續方式創造經濟價值。
屈冬玉還強調,將繼續推動對“GIAHS”的整體系統保護,營造有利的政策環境。他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堅信,推廣和增強可持續農作方式,并結合傳統知識與創新,將發揮關鍵作用。這將有助于維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并在全球范圍內幫助25億農業人口提高韌性。
農業文化遺產源自于農民,其保護與發展也要靠農民。中國的文化遺產領域專家提出,依靠農民把農耕文化、生態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推動鄉村振興,這是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其他文化遺產類型間的融通合作,也是社會關注的方向。“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中的魚燈舞,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涉及的制作技藝,也于2022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GIAHS”本身具有系統性和活態性,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其重要構成內容。“非遺”保護提倡“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尊重人的價值,強調與現代日常生活的融合。“非遺”領域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活態、活躍的闡釋和保護形態,都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提供了可以互鑒的融通機會。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鏈接)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不僅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本文照片均來自世界糧農組織網站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明明看上去是綠色的,為什么叫“紅樹林”?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木本植物群落。大多數紅樹植物樹皮和木材富含單寧酸,單寧酸被氧化而呈紅色,紅樹林由此得名【詳細】
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展覽會啟幕
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展覽會于1998年首次在上海召開,每年在上海及北京兩地輪流舉辦,25年來已成長為亞洲知名的國際花卉、園藝及園林行業品牌旗艦展覽會。每年行業各大品牌的新品發布【詳細】
數字多媒體總設計師揭秘首博“輝煌中軸”大展
沙盤里的北京中軸線逐漸被暮色籠罩,座座古建遺產氣勢恢宏,道路上流淌著金色的車流。展覽籌備兩年,營造出古今相通、虛實交織的沉浸式中軸線文化體驗空間【詳細】
公園城市需要怎樣的社區?看成都首批未來公園社區
隨著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深入推進,公園城市應當建設什么樣的社區,怎樣建好品質化現代社區?面對這一課題,藍綢帶未來公園社區折射出成都的答案——探索建設未來公園社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