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鄉村振興聯合畢業設計一等獎作品丨以創新產業共建帶動鄉村振興的聯合村泡菜工坊及相關產品
項目背景
場地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聯合村,之所以選擇這里作為項目選址是因為聯合村是天然的康養基地,吸引了很多候鳥村民,這種力量是振興鄉村必不可少的。與此同時,聯合村存在著諸如農業經濟人口等中國傳統村落的普遍困擾。
區位條件
聯合村位于鹽邊縣東南部,冬季溫暖,空氣清新,風景優美,雨季集中在6至10月,為山地地形。聯合村的交通方式主要為汽車,人口密度大,彝族漢族各占一半,大約有1/3的人口在外打工,現在村民的收入來源還是主要以農耕為主,占總收入的80左右,鹽邊縣現在的產業還是以一產為主,二產三產就業下降,有回歸務農的大趨勢,一產中也是以蔬菜水果為主要收入,然而聯合村的三產主要是勞務運輸和運輸業,發展水平非常有限,存在第三產業發展缺口。當地的建筑多為土筑墻和土坯磚墻,當地的民居隨山坡走向形成無規則的散點布置。
區位分析
相關分析
主題推導
在結合以上的產業背景、區位情況、地方特色和現有基礎設施的基礎之上,想要發展鄉村,就得發展產業,因此采用以建筑與創新產業共建的方式,將傳統的產業功能拓展,結合鄉村特色的農業產業鏈以豐富業態促增值。與此同時,與當地政府和蔬菜合作社合作,為聯合村村民增值創收,為游客提供更好的鄉村體驗。
主題推導過程
項目策劃
之所以選擇泡菜作為聯合村的第一個二產,是因為聯合村既有需求,也有條件,現在村民收入不穩定因素主要是滯銷蔬菜,收入受菜販子限制。同時聯合村也有天然無公害有機產品的條件,這也滿足目前市場現在越來越重視食品健康的需求。
產業鏈與運營模式
規劃設計
在設計層面,從整村出發,從面到線到點,將四個組團置入鄉村,用彩虹步道將其鏈接,打造一條完整的游村路徑。在路徑上設計了展現鄉村文化的村博物館,體會鄉村特色的媽媽餐廳,泡菜、釀酒工坊以及欣賞鄉村美景的休息茶爐,四個主要的組團之間,是勞動人民的作物種植區。方案從宏觀上呈帶狀聯系,符合整體地形的山脈走勢以及原本沿道路分布的線性農田,盡可能地聯系傳統民居,鄉村新公共建筑和田野風光。在分析了這三條帶的產業現狀和發展潛力后,將鄉帶定位為傳統民居的蛻變,“于帶”是二三產業,“野帶”是在原有的田野基礎上增加的農業體驗區等三產。
規劃分析圖
建筑設計
聯合村鄉村振興項目從去年就開始在初步規劃設計完善中,整個項目預計持續八年。今年上半年的重點設計對象是位于啟動區村部的泡菜工坊,也是四個組團中最關鍵的區域。
泡菜工坊的基地位置優劣勢突出,北側是村部的公共建筑和部分民宅,在交通上對場地處于圍擋之勢,進入時會相對局促。優勢是景觀綠化好,坐北朝南,享有整個梯田風景,所以我們決定利用景觀優勢,同時將部分人流從農田梯田引入,減輕入口壓力。
場地區位
場地分析
在嘗試了多種體塊組合后,最終選取最簡單的圓形來柔化尖銳狹窄的場地所帶來的擁擠感,在內部設置庭院??紤]到旁邊餐廳人流量較大,對建筑做減法,加強工坊與餐廳的聯系,打破完整圓形單調的感覺,順應地形做出高差架空。
建筑形式演變過程
建筑整體鳥瞰圖
整個村部的流線是從停車場到達村部入口,再到活動廣場,最后在廚房和工坊結束。考慮游客和工作人員量大,專門設計了服務于游客和村民的兩條流線,分別從停車場進入和員工休息宿舍進入。在功能上,設置泡菜生產間,制作體檢空間,活動場地和儲藏的倉庫。
村部平面圖
游客及村民流線
建筑平面圖
節點效果圖
考慮到將來的實際建造,通過與當地施工隊的多次磨合和預算估價,對方案的材料和立面進行了多次修改,最終將成本控制在了45萬元以內。
建造實況
產品設計
在活動策劃層面,鄉村活動應該遵循本土性和季節性,所以將其和傳統節日如祭龍節、二月落花節、三月會、六月火把節等節日結合,擬定了各自所需的空間形式。
工坊活動策劃
調研過程中,參賽者發現現有農田公共設計無法滿足村民的種植需求,因此以裝配式快閃店的形式沿農田點布置了便民的模塊快閃空間。通過分析村民的需求,在沿途布置了一系列小型服務設施,包括小吃店、廁所、休息節點??紤]到后續游客的需求,展覽、民宿、采摘、觀光等每每一個節點也是采用低碳的裝配式模塊,這樣的模塊化能組合成角度、面積均不同的空間以滿足不同的需求。
三生融合發展策略
整體規劃布局圖
創新點與推廣價值
與此同時,參賽團隊還設計了鄉村產品,希望保留鄉村的文化性同時,能兼顧獨特性與大眾審美,將農村產品以一種更活潑的更健康的姿態展現出來,如“吹個泡泡”“姜個笑話”等,以及一些可愛的蔬菜漫畫。
產品效果圖
產品效果圖
產品效果圖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以創新產業共建帶動鄉村振興的聯合村泡菜工坊及相關產品設計
參賽作者:李佳霖 李育 于文軒 王悅然 陳铚研 蔣雨多 蘭悅
指導老師:于戈 劉瀅 唐亮 王嘉亮
參賽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獎 項:第二屆鄉村振興聯合畢業設計一等獎
圖紙展示(部分)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川渝攜手建設巴蜀文旅走廊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推進,去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出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攜手拓展文旅市場,合力培育文旅新業態【詳細】
年輕人為何愛上Citywalk城市漫步?
Citywalk(譯意為“城市漫步”)起源于英國,原是一種由專人帶隊,以徒步方式走過特定路線,學習并分享城市歷史文化知識的社交活動。如今作為深入城市街頭巷尾、追求沉浸式體驗的旅行方式,正在受到年輕人的追捧【詳細】
北京“揭網見綠”三年增加綠地1.7萬公頃
“揭網見綠”專項行動開展3年來,全市累計完成治理17468公頃,其中2021年完成8924公頃、2022年完成7617.54公頃,長安街沿線、首都機場周邊等重點聯絡線區域全部實現揭網見綠。截至2022年,全市蓋網地塊面積下降了73%【詳細】
哈爾濱呼蘭河口濕地將建世界首個漂浮雕塑公園
未來兩周內,由16個國家的雕塑大師組成的團隊,將在呼蘭河口濕地開展藝術創作,將多個國家的藝術特色融入到精美絕倫的漂浮雕塑作品創作中,輔以光電技術,為世界呈現一場美美與共、交相輝映的藝術盛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