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將我們的視線再一次聚焦到在地震中受到破壞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問題上。我國文物保護法強調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如何才能不改變文物原狀?如何才能盡可能地最大限度地接近歷史文化遺產的原真?如何盡可能更加完整地保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始于2001年的故宮大修,曾讓有關部門苦惱的不是資金問題也不是時間緊張,而是難覓會傳統工藝的工匠。在被稱作故宮傳統手藝“鐵三角”的老木匠趙崇茂去世、彩畫匠王仲杰和瓦匠卜學林70高齡的情況下,不得不再請兩位年事已高的匠人出山,而更多參與這項工作的是并無多少文物建筑修繕經驗的民工。無獨有偶,震后羌族碉樓和村寨的搶救修復保護工作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了解和熟悉傳統工藝的人越來越少。為此,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呼吁趕快研究、整理、提煉和總結羌族建筑傳統工藝。
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其中孕含著我們祖先幾千年智慧的結晶——傳統工藝,而對其進行修復和保護,則不能離開傳統工藝和具備傳統工藝的匠人。正如陳同濱所說,改變了傳統工藝,也就失去了遺產的價值。
然而,傳統工藝后繼無人,傳統工匠青黃不接,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現實。過去,師傅通常用傳、幫、帶的方式,手把手地將手藝一代代地傳給徒弟。要想成為手藝精湛的匠人,得經過“十年磨一劍”的修煉。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傳統工匠社會地位越來越低、收入水平與付出不成比例等各種因素,很少有人愿意再花那么多時間去學習一項回報微薄的傳統技藝。
當代“香山幫匠人”的杰出代表薛福鑫,為了讓蘇派園林建筑的傳統技藝傳承下去,自己出資組建公司。在他和家人的努力下,培養出了一大批古建筑能手。
然而,在繁重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單憑個人的力量去守護“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如同杯水車薪。為此,筆者建議國家應就傳統工藝的傳承問題,研究制定相關的激勵和配套政策,鼓勵更多的人關注和學習傳統工藝,讓其得以傳承,讓古建和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