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之:園林行業篇 由表及里看四變
日期:2008-10-06 來源:中國花卉報 作者: 我要評論()
1978年,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各城市都要搞好園林綠化工作,要大力發展苗圃,盡快做到苗木自給,逐步實現城市園林化。30年過去了,園林行業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不僅圓滿完成了當初的目標,在城市變漂亮的背后,園林隊伍也越來越強大,相關的行業規范日益完善,節約型園林理念更是成為大家的共識。 關鍵詞1:園林城市 回顧30年園林建設成就,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園林城市”,以及過去對園林城市的一個描述:“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現在,“四季常綠”因違背自然規律已很少有人提及,“三季有花”在多數大中城市已經實現。確實,通過“園林城市”創建活動,實現了人們期盼已久的園林城市的夢想。 1992年國務院頒布了《城市綠化條例》,標志著我國城市園林綠化事業真正步入了法制化軌道。同年,原建設部在全國開展了建設園林城市、園林單位、園林小區活動。園林城市的創建得到各城市政府積極響應,許多地方將城市園林綠化同整個城市環境建設、城市地位的提高和促進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列入“市長工程”、“民心工程”,園林綠化進入一個新階段。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各地綠化資金投入加大。2001年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城市園林綠化迎來了蓬勃發展期,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工程。在創建園林城市的基礎上,原建設部還開展了“國家園林縣城”、“國家園林城鎮”的創建工作,各地也實施了省級園林城市評選活動,將創建工作推向更廣的范圍。 據統計,1981年我國城市人均綠化面積為1.5平方米,到2006年底已增長到7.94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國先后命名了116個國家園林城市(城區),20個國家園林縣城,10個國家園林城鎮。近年來,一些獲得“園林城市”稱號的地區又對綠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了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的活動,深圳成為獲此稱號的首個城市。一些城市的綠化成績也得到了國際組織認可,揚州、南寧等城市獲得了聯合國最佳人居獎。 園林城市的創建活動不僅擴大了綠量,也促進了綠化建設質量的提高,特別是在城市園林綠化的科學性、規劃設計的藝術性、植物搭配的多樣性等方面。比較突出的有,以前常提的“見縫插綠”被“規劃建綠”取代,城市由單純的綠化向“春景秋色”彩化發展,塑木、透水磚等環保節能材料逐漸推開,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等觀念在越來越多的工程中得到體現。在園林城市建設的帶動下,我國的綠化建設又在向更廣的領域發展,隨著新農村建設、河道改造、生態治理等項目的實施,正一步步向“大地園林化”這一更高目標邁進。 關鍵詞2:施工隊 在城市逐漸由綠化到美化、彩化轉變的背后,一支設計、施工、養護隊伍在不斷發展壯大,他們既是綠化建設的獲益者,也是促進綠化水平提升的推動者。其中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是“施工隊”的轉變,在園林綠化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產業前,不少綠化工程是由一個工頭帶幾個工人的施工隊來完成的。現在,很多施工隊成長為園林企業,工頭的稱呼也被董事長或總經理取代。 變化是巨大的。1992年以前,苗圃是發展的重點和焦點,具有規模的園林企業很少。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在綠化建設大發展的帶動下,一些苗圃逐漸將業務重心轉向綠化工程,業務形式由個人經營轉變為公司運營。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有企業紛紛改制,把過去的綠化工程處改制、重組,組建園林綠化企業,以及原有綠化企業的發展壯大,園林建設隊伍得到極大增強。據統計,目前全國擁有四級以上資質的園林企業約1.5萬余家,其中擁有園林綠化一級資質的企業100多家,二級企業2000余家,園林規劃設計院或設計公司1200余家。現在,園林已成為一個年產值過500億元、吸收農民工過百萬人的新興產業。 成長起來的不僅是企業數量和公司規模,公司內部治理、群體構成、行業管理和人才培養等也取得了巨大進步。在園林行業,家族企業占很大比例,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張,家族企業的管理模式弊端日趨明顯。在借鑒其他行業改制的基礎上,一些大型園林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了現代公司治理結構。 在中國巨大綠化市場的吸引下,國外的景觀設計巨頭紛紛涉足國內設計領域,憑借現代的概念和專業團隊的優勢,現在已成為國內設計領域一支重要的力量。國內設計單位則靠熟悉當地文化和植物材料等優勢,與國際大牌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綠化行業協會也應運而生,現在一線城市基本上都成立了協會組織,連接政府和企業的功能在日益增強。人才是行業持續發展的保證,在人才需求的拉動下,目前全國設立園林及相關專業的院校已過百所,有實力的企業也著手開展培訓工作,一些民營的園林培訓學校開始出現。行業的進步還擴大了自身的內涵,“園林”已不足以反映行業的業務范圍,一些人開始用“景觀”、“風景園林”等來稱呼,以與大尺度規劃、生態環保等業務領域相適應。 在做好主業、練好內功的基礎上,一些園林企業已開始向業務多元化集團公司發展,出現了同時擁有甲級設計資質和一級施工資質的企業,還有些企業開始向非洲、東南亞等地拓展業務。同時隨著綠地面積的逐年擴大,養護市場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據統計,2005年用于園林綠化維護的投資就達113億元。園林綠化養護市場化的實施和推進,將為園林綠化企業開辟新的業務增長點,為園林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關鍵詞3:最低價中標 要保護綠化成果,為企業公平競爭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相關的法律規范是必不可缺的。盡管有些法規為許多業內人士所詬病,特別是廣東以法律的形式規定的“最低價中標”,被指責為一種倒退。但整體來看,目前我國園林行業國家和地方性法規文件已近400項,對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招投標、資質管理和標準體系等方面尤其明顯。 2000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開始實施,并在園林行業迅速實行。根據原建設部公布的數據,2006年3月至12月,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的平均應招標工程的公開招標率為64.71%。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園林管理部門已成立招投標機構,專門管理園林招投標問題。與招投標密切相關的資質管理也在不斷改進,1995年7月,原建設部頒布實施《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管理辦法》和《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標準》。2006年5月又修訂并印發了《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標準》,同年8月印發了《建設部園林綠化一級企業資質申報和審批工作規程》,對資質標準進行了調整,對申報和審批進行了進一步規范。 為進一步加強對園林建設工程安全和質量的監督管理,北京、上海、廣州、廈門、南京等城市紛紛成立了園林工程質量監督站等專門的園林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機構。部分城市還制定和實施了《園林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和《園林工程監理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了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的質量管理。通過逐漸普及招投標制度,加強資質管理,創造了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城市園林綠化工程的質量和施工水平也得以迅速提高。 技術規范、規程和標準的制定也是一個重要內容,現在部頒的規范、標準達到26項,地方規范更多,內容涉及園林樹木養護技術規程、綠地養護技術規程、各類綠地建設設計導則等,還有近年來新興起的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技術導則。同時,各地的綠化條例的修訂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2007年上海率先取得突破。 法規和標準的建立和實施,對使我國園林行業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程序化、科學化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公共綠地、風景區、公園等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但也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比如園林綠化規劃建設市場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標準體系中存在標準化程度低、標準體系結構不合理、系統性不完善等問題。另外,標準執行不嚴格、監理不到位和驗收走過場等不良現象,也制約和妨礙了城市園林綠化行業的規范發展。 關鍵詞4:節約型園林 園林是個快速發展、摸索著前進的行業,在發展中批評和質疑聲不斷,其中一個焦點問題是到底什么樣的園林是我國目前所需要的。2006年8月,原建設部在新疆組織召開了全國節約型園林綠化現場會,隨后,建設節約型園林綠化在全國各地城市建設中形成了共識。節約型園林不僅是園林行業響應中央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號召的發展方向,也是對數十年園林發展實踐的總結定位,是對今后發展方向的一種指引。 找到節約型園林這個方向前,我國的園林建設走過了不少彎路,可以集中用"草坪風"、"崇洋風"和"奢侈風"來概括。"草坪風"始于大連,隨后各地爭相效仿,特別是北方城市,大量種植需水量較高的冷季性草,增加了養護管理成本。在"崇洋風"中,不少地方盲目崇拜國外文化藝術,忽視傳統園林藝術,建了一些不倫不類的"洋化工程"。一些地方的園林建設,片面追求用材高檔次,大量移植大樹和堆砌建筑小品、雕塑,不講代價,奢侈成風,既破壞了環境,又造成大量高檔或外來物種的死亡。另外,不按科學規律,頻繁的反季節施工,及對原有綠地反復改造等,在各地也屢見不鮮。 節約型園林的核心是節地、節水、節財,從根本上改變過去不太注重節約土地、生態效益及園林綠化內涵發展的模式。節地可以通過廣泛推廣屋頂綠化、廣場綠化、停車場綠化、墻面、橋體等垂直綠化方式等,在不減少園林綠化用地的規劃投入基礎上,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節水上,可以推廣應用本地的鄉土植物種類、耐旱植物種類等,推廣滴灌、滲灌等節水技術。節財是要提高資金使用率,花最少的錢建最多的綠,防止大樹移栽和種老樹,反對盲目引進名貴植物品種和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植物新品種,防止使用塑料花、火焰燈來代替真花真草。 關于園林發展方向的問題爭論已久,圍繞此話題還召開了多次大會,形成不同派別,對園林學科的名字也是叫法不一,這一度導致了認識上的混亂。節約型園林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強調以人為本。這與追求師法自然,講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古典園林理念內涵是相同的,對中國古典園林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在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建設節約型園林,既是符合21世紀人類發展要求的可持續發展方向,也是園林從業人員的一種責任和義務。 廣東珠海1992年榮獲首批“國家園林城市”稱號,這個地處珠江口西岸,瀕臨南海的城市,環境綠化美化成效卓著,素有“花園式海濱城市”美譽。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平方米,綠化覆蓋率42.8%,綠地率41%,榮獲“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等稱號,并被聯合國授予“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 2008年7月底,北京奧運場館周邊地區景觀工程接近尾聲。北京市朝陽區綠化局綠化二隊的綠化工人頭頂烈日,在位于國家體育場南路與北四環路之間的綠化帶內加緊栽種玉帶草。北京奧運綠化工程高質量完成,這些專業的綠化施工隊伍可謂功不可沒。 2007年7月由廣州市市政園林局發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編制的《廣州市人行天橋、高架橋綠化種植養護技術規范》開始實施。《技術規范》對人行天橋、立交橋綠化相關技術進行了詳細規定,并推薦了簕杜鵑等15個植物品種。 2008年7月底,北京天安門廣場奧運主題花壇正式對公眾開放。奧運花壇不僅大量使用專為奧運會培育的新優花卉品種,也充分展現節約型園林理念。如運用“新型穩流集束式滴箭組”,解決了以往花壇灌溉設備普遍存在的水流過快,不利于保水等缺陷,使花壇灌溉高效又節能。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