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規劃設計頻道 → 作品交流 → 公園綠地 ![]() |
|
臨海三江濕地生態公園總體規劃設計(組圖)
日期:2008-10-07 來源:中國園林網 作者: 我要評論()
1概況 浙江臨海屬丘陵山區,為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構成模式。三江濕地公園位于臨海靈江上游兩岸,以六公里的江岸線兩岸50~100米為中心保護地帶,因重點特色保護區在永安溪、始豐溪及靈江三江匯聚處,故名之為三江。三江濕地公園北至104國道,南至河南公路,東到臺州燒堿廠、蔬菜基地一帶,西到龍安山小學、渡頭葉一帶,包括了白馬山、鳳凰山,南北長約1300米,東西長約6000米,包括6公里長250米寬的靈江江面,總面積為7.76平方公里。 濕地自然地形為低洼沼澤地,隨著潮水的自然漲落而形成的次生林濕地景觀。近千年來已經被強度開發利用,已經沒有完全的自然濕地景觀,而是以杉林為主體,農田與狹窄的塘基或者面積較大一些的渚相間的環境。基上有池杉、濕地松、樟、栗等樹木,草本以白茅及田間雜草為主。除了上述植物外,還有小片的水杉、柏及較大面積的蔬菜等栽培作物,其余為廢棄的農田。 本區海域潮汐屬非正規半日潮,漲潮歷時5個小時左右,落潮約7個小時,一個太陰日兩潮(24~25個小時),周期復始。月中有兩次大潮汛、兩次小潮汛。大潮汛出現在農歷二十八到初四,十四到十九日;小潮汛出現在農歷的初八到十一,二十三到二十六日。一天中也有兩次漲潮,兩次落潮,還有兩個小時左右的平潮時間。 2濕地公園背景分析 濕地是生命的搖籃、自然之“腎”、水禽恬靜的樂園、物種的基因庫、糧食和原料之鄉、暫時儲水和舒緩洪水的寶地、地球上一種重要的、獨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態系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靈江兩岸建設加速,成片土地被開發,許多河溝被填埋利用,其中包括很多有保護價值的濕地。此外,工業廢水、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濕地,使得靈江流域水質惡化,濕地生態環境及其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水域和濕地的減少,給城市氣候、水文、生物以及城市生態等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已威脅到當地經濟發展和居民的生存環境,因此,在已開墾的濕地范圍內開展退田還“濕”,建立濕地恢復生態工程,以改善其脆弱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自然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雙贏”。 3規劃目標 三江濕地公園作為一個地域單元,總目標在于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圍用地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為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城市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 4總體規劃 根據三江濕地的資源特征與臨海古城的淵源關系,同時考慮臨海市旅游業發展的需求、三江濕地現狀生態結構構成等,規劃三江濕地公園分為六大功能分區即“一江兩岸五節點”,包括沿江濕地保護區(重點保護區)、濕地生產區、三江民俗村、濕地游覽活動區、濕地中心管理區、濕地展示區。 4.1沿江濕地保護區(重點保護區) 云霧輕飄下的靈江,或者霞光映照下的靈江,富詩情畫意,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自古以來,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贊嘆。靈江中多洲灘島嶼、古樹搖曳,這一點,可與杭州西湖或太湖的一角相媲美。把靈江與牛頭山等水庫水環境比較,靈江水環境則完全是自然風光。“靈江夕照”沒有人工建筑的攙雜,只有點點輕帆穿插在云霞之中。本區江面開闊,氣候溫和,江中島嶼密布,自然風光優美,區域范圍包括6公里長沿江兩岸50~100米寬杉林及250米寬的靈江江面,面積約2.97平方公里。本區規劃的重點以靈江兩岸防護林帶為中心,以水上杉林為依托,適當布置度假游樂設施,開展以水文化和濕地生態文化為主的休閑和科普活動。由水上杉林、沿江灘涂、濕地科普觀測點等構成。 4.2濕地生產區 本區塊位于三江濕地西北角,始豐溪、永安溪交匯處,面積為0.7平方公里,主要是利用溪灘洼地及茭白地、灘岸等建設花卉生產基地,既可以生產、銷售,又可作為花卉、盆景供游人欣賞。 本區規劃要點主要體現濕地生態田園風光,生產綠色農副產品,并供觀賞者觀賞和勞作,可將其作為臨海市及附近地區青少年生產勞動教育的基地。本區田園整齊開敞,稻麥瓜果飄香,魚蝦河菱滿塘,民俗風情淳樸。本區有下述重要節點。 花卉展覽區大尺度的水、花、田、草,抽象的形式、有力度的線條和自然的材料,構建氣勢宏大的大地藝術;跳躍的色彩、活躍的景觀點、大面積的草坪地形、清清的河道、長長的線形水渠。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和土地肥沃的優勢,引進投資商建設花卉生產基地,既可以生產、銷售,又可作為花卉、盆景供游人欣賞。 農業景觀區追求尺度的美感,縱橫交錯的田間阡陌小道,配以水景、草坡、如垛田黃花,并與高起的草坡上放置色彩艷麗的風車,以整個農作物為背景,形成獨特的田園景觀。 蝴蝶谷利用溪坎高差形成的溝谷,沿坎邊的小溪種植水生植物,吸引蝴蝶、鳥、蜜蜂等到來。霧蒙蒙草叢中驚起陣陣飛禽,鴨鵝搖搖晃晃闖入鏡頭,濕地生態景觀情味十足。 4.3三江民俗村 本區位于始豐溪與靈江交匯處東北面,在保留三江村的基礎上開發農家樂。主要包括水果采摘基地、蔬菜認養園、三江民俗村落、白馬山景區、水田作物區、水上垂釣園等面積為1.1平方公里。 三江濕地以江水潮汐著名,孕育帶有水鄉特色的各種民俗生活習慣,靈江兩岸特有農事和工藝活動及民間文藝別具特色,伴隨水面而生的漁家文化中多種漁獵活動,帶有強烈的地方烙印,水上交通的發達,造就了船種類的多樣化。三江濕地村以展現靈江兩岸的民俗風情為主題,以船為景點構思的線索,從體現地方地貌特征的自然生態水鄉游覽,到水鄉出門必備的交通工具船,到靠水吃水及自給自足經濟社會生活的體現水鄉風情,充分展示靈江兩岸特色的濱水空間景觀,滿足外地游客探奇獵性和本地居民休閑的愿望,再現靈江兩岸原生活情景,保留其原生文化,讓外地旅游者去認識、理解、讓當地游客重溫過去的年代。使景區的系統結構、景觀品質、生態平衡和景域可持續等互動衍生發展,形成具有臨海地方特色的景觀鏈系統,真正體現自然、社會的共生和相互發展,自身亦成為一片集觀賞性、科普性、參與性于一體的系統景觀區。 村中設古村民俗館,布置中式村落,樹圖騰柱等標志性建筑,保留原有錯落的古居,并增加各式各樣古民居和竹樓、茅屋、涼亭、茶館、戲臺等,游客可一邊品茶,一邊觀看演出。如安排民族服裝展示,臨海地方戲演出、民間器樂演奏、黃沙獅子等,也可邀請游客對歌,還可穿古裝進行有關出生、滿月、成人、婚慶等“人生”系列民俗表演。 建立生態旅游觀光示范園,向游人展示各類名優農作物,名新特優水果,珍奇花卉和珍奇林木,向游人展示現代高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讓游人觀賞,了解自然界植物的珍奇妙,讓游人自己動手采摘品償瓜果,充分享受現代農業成果。 4.4濕地游覽活動區 利用現狀的溪灘、山地、茶園建設濕地游覽活動區,主要分為野營區、鄉土樂園、風箏放飛、軍體樂園等。 野營區作為目前自駕車及背包一族的休息地,營建一處充滿現代氣息,適合年輕人的求新口味的需要,塑造起伏的地形,開展多種多樣的運動,如自行車挑戰賽、沙灘排球、羽毛球等,并利用現有溪流布置沙灘燒烤區。 鄉土樂園圍繞水牛塘營造當地特色的農事活動,并在鄉土樂園中栽植了大量的桃樹、梨樹、枇杷樹,每到春季這里就變成了鮮花的海洋;夏季,游客可自行摘取樹上的桃、梨、枇杷品嘗,其樂融融。 軍體樂園包括磚墻迷宮、怪屋、霸王秤、滑索、睡網、獨木橋、走鋼索、千里傳音、水車、彩彈射擊場、勇敢者之路等項目,建設臨海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和拓展培訓中心(簡稱軍體樂園)。 4.5濕地中心管理區 在河南公路兩橋村入口建設濕地公園的中心管理區,在原有機耕路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擴大補充,沿著道路兩側種植兩排規則的銀杏。在河南公路這邊沿水邊布置靈江水街古建筑及生態林蔭停車場。水街安排有管理服務中心用房、美食樓、公廁等。 濕地中心建筑群則在不改變用地性質的基礎上以古建連廊的形式,參照當地明清古建筑為模本建設濕地科普、教育、研究用房。將原本就有的魚塘適當的擴大,并將彼此相鄰的魚塘溝通起來。 4.6濕地展示區 利用現狀低洼地及潮汐的影響,對該區域進行適當的地形改造,形成從水面到灘地再過渡到旱地的一個生態演變序列,植物配置則充分結合地形條件,從水生植物、親水性植物到耐濕植物和旱生植物,構成穩定的植物生態群落。園中僅設簡易便徑供游人觀光,以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并吸引候鳥至此棲息停留。 水生態園水生植物宜選用睡蓮科的芡實、睡蓮、莼菜,菱科的烏菱、四角菱、金魚藻科的金魚藻,雨久花科的鳳眼蓮,莎草科的水蔥,香蒲科的大葉香蒲、小香蒲。 濕地生態園灘涂植物中草本宜選用千曲菜科的水枝錦,澤瀉科的慈姑,蓼科的紅蓼,石蒜科的菖蒲蓮,禾本科的花葉蘆竹、薏苡,鳶尾科的黃菖蒲、花菖蒲、蝴蝶花;喬木類宜選用杉科的池杉、水杉,怪柳科的怪柳,胡桃科的楓楊,松科的金錢松,豆科的合歡,蕓香科的黃檗,木蘭科的水青樹。 旱生生態園植物宜選用十字花科的諸葛菜,山茱萸科的紅瑞木,百合科的秋水仙、玉簪、百合,鳶尾科的射干、番紅花,豆科的金雀以及杜鵑類。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