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 → 病蟲害防治 ![]() |
|
可持續園林發展與害蟲防治
日期:2008-10-28 來源:內蒙古包頭市園林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中心 作者:段半鎖 李占龍 我要評論()
三、可持續園林中害蟲防治的指導思想 園林害蟲防治的指導思想是從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在充分了解園林生態子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加強生物防治,進行抗性品種栽培和害蟲與天敵動態監測,綜合使用包括害蟲防治措施在內的各種生態調控手段,通過綜合、優化設計和實施,將害蟲防治與其它措施寓為一體,以生態工程技術,對園林生態系統及其植物—害蟲—天敵關系進行合理的調節和控制,變對抗為利用,變控制為調節,變害為利,以充分發揮系統內各種生物資源的作用,盡可能地少用化肥、農藥,使園林生產得以持續發展。 顯然,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害蟲管理,需非常注重園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和園林的可持續性。它要求在開展害蟲防治時,既考慮到防治對象與被保護對象,也考慮土壤、生物資源等整個園林生產體系中各組分;既考慮到當時當地害蟲的發生與危害,也考慮到未來及更大時空尺度的害蟲發生動態與防治的生態風險分析;既考慮到滿足當代人的生活、游憩、觀賞需要,也考慮不致于破壞后代人賴以生存的資源基地和環境條件,建立一個可持續的害蟲管理體系。在未來的害蟲管理體系中植物的抗性、天敵的作用、栽培防治與生物技術的應用將得到極大的加強,而化學農藥的作用將顯著地減少。 四、可持續園林中害蟲防治的對策 近年來,隨著可持續園林發展的需要,以及害蟲發生機理的深入研究,在害蟲防治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下一些害蟲防治對策。 1、充分發揮園林生態系統中自然因素的生態調控作用 自然因素對有害生物的發生與危害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據報道,在生態系統害蟲的控制作用中,天敵的控害作用在50%以上,植物抗性和其它生態因素的調控作中占40%,天敵與抗性的綜合控害作用超過80%。因此,可持續園林發展中的害蟲防治,非常強調發揮園林生態系統中自然因素的生態調控作用。 發揮自然因素對害蟲的調控作用,首先要在充分了解當地園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從觀念上把已經習慣了的園林害蟲防治轉變為園林害蟲管理。從園林生態系統中植物—有害生物—天敵的相互作用關系出發,充分發揮植物本身的抗逆作用,將植物防御、耐害、補償和誘導抗性調整到最佳狀態。強調天敵的控害作用,通過植物合理配置,使用選擇性農藥和無公害農藥,創造天敵生存與繁殖的最適條件,應用多種調控措施,破壞有害生物棲息生境,惡化其生存與侵害的條件,將害蟲持續控制在允許水平之內。 2、少用化學農藥,發展無公害防治制劑 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是害蟲防治的根本對策。目前,瑞典已成功地實施了減少農藥使用量50%的計劃,丹麥和荷蘭也分別制定了2003年減少農藥使用量50%的“行動計劃”和“長期植物保護規劃”。美國1993年發布公告,盡最大努力減少使用危險性較大的化學農藥使用量50%。因此,對人畜及生態環境相對安全的無公害制劑產量每年以10%— 20%的速度遞增,在我國BT殺蟲劑防治害蟲已由80年代的5萬kg發展到2002年的2000萬kg。利用病毒制劑和白僵菌防治害蟲面積每年分別在10萬公頃和66.7萬公頃以上。近年來誘殺和干擾害蟲正常行為的昆蟲信息素也已成為害蟲防治中的一個重要手段。 3、強調高新技術在害蟲防治中的應用 近年來,生物技術、遺傳工程的發展,為害蟲管理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同時也為盡可能地少用化學農藥奠定了基礎。目前,主要從植物—害蟲—天敵食物鏈的相互作用關系出發,著重研究以下三方面內容:1 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將抗蟲基因導入植物體內,使植物對害蟲產生抗性。2 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修飾微生物本身基因,以提高其對害蟲的感染力,或與異源病毒重組以擴大其宿主范圍,或將外源激素、酶和毒素基因導入桿狀病毒基因組以增強其致病作用。3 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以昆蟲轉座因子P因子作為載體,將顯性不育基因,結構基因導入雄蟲體內培養出不育雄蟲,從而達到異?刂坪οx的目的。 4、將害蟲防治納入可持續園林管理之中 害蟲防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園林的可持續發展,然而,影響園林可持續發展的因子很多,害蟲防治只是其中之一。害蟲防治必須服從可持續園林發展的需要,與其它栽培、管理等協調配合,將植物的有害生物綜合治理與植物的綜合營養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從保護植物擴展到保護園林生態體系。 參考文獻: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可持續發展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