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規劃設計頻道 → 作品交流 → 公園綠地 ![]() |
|
安慶菱湖風景區市民公園設計
日期:2008-11-13 來源:中國景觀 作者: 我要評論()
具體地塊改造方面由于小菱湖原有的水體形狀以及水岸的處理比較簡單、單薄,沒有體現“皖山、皖水”的靈動性。因此,在本案的設計中,運用了挖淤清湖的手法進行土方的改造,遵守“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基本保持原有水系的走勢,局部進行岸線改造,部分區域為了營造特定的景觀效果進行堆土疊山。 參考濕地的生態原理,將市民公園規劃用地外圍的灘涂地改造成一片湖中的洲島,軸網形的小島可以有效地吸納河沙,產生新的富含有機質及泥沙的沉淀物,一部分用于日常養護成為小島周圍植物的肥料;一部分參與了島嶼的可持續發展,使凝固的小島成為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使這些小島成為整個菱湖風景區內生物活動鏈中的一環;使自然植物在這片區域活躍生長,共同完成水土循環,涵養水土。同時運用生態學理論,對整體水系進行有序的整治和協調,在以美化景觀為目標前提下,妥善地處理好水土循環及島嶼可持續發展,做到了與生態景觀建設目標的結合。 水上森林生態洲島布置原則 根據岸線形態,把岸帶向水中延伸形成洲島。考察湖水的涌動,沿線性水流兩側堆島。 最高水位時,岸線退后,洲島被淹沒,水與岸線成線性關系;常水位時,一些小島浮出水面,水面后退,水與岸成點線關系;汛期控制水位,岸與島連成半島,水與岸互相滲透交融一體;枯水期形成更多的島與半島,水退岸進,不使水與岸遠離。 通過下一步的工程深化,真正形成片片綠洲,水天交融,天人合一的生態型城市綠島公園區景觀特色。 功能分區及相應點 根據市民公園的性質及任務書的要求,將全園在功能上區分為市民廣場活動區、戲曲文化活動區、自然生態活動區。公共停車服務區域四個大的功能區。綠化規劃原則 創造“水與綠”交融的景觀特征,以提高環境質量為綠化依據。為改變現有單一景觀,加大樹木的植栽和培育力度,增加綠化覆蓋面積。 在綠化布局上,講求以風景旅游區邊界帶狀背景林與咸片的植被景觀為基礎,以小片的種植為點綴。注重在水岸與大片草地的邊界,以植被形成的界面的季相、色相、樹形及輪廓線的變化有致,形成湖區特色種植景觀。 發展鄉土種植、特有樹種、觀賞植物、提高景區規劃效果、價值和特色。適當辟生態農業區,形成特色田園風光區,使經濟與觀賞相結合。 保護風景旅游區內現有的古樹名木。 公園本著以綠為主、植物造景的方針,在調整原有綠化的基礎上,增加其它相關的植物品種和水生植物,形成豐富的植物群落,發揮公園最大的綠化效應和環境效益,滿足人們對大自然的渴望和追求,增加一些具有優良景觀效果的水生植物,創造出原生態的休息游覽的環境,體現別樣的山林野趣。 歷史人文景區景點規劃方面根據設計理念的主旨,同時參考當地的歷史文脈及安慶的歷史沿革,將市民公園劃分為兩大文化景區:A.市民廣場景區,及B.“清流載韻”景區。 其中A景區的景點主要有:“清韻神明”、“水墨流香”廣場、“攬勝觀月”、“曲水流觴”、“知漁灣”。B景區的景點主要有:“十洲云水”、“芙蓉秋水”、“菖蒲花蹊”、“觀雀臺”、“鷂落坪”、“生生不息”、“水清荷香”以及“楊柳岸、桃源行”。 文化藝術中心建筑設計 作為安慶歷史文化的縮影,菱湖風景區文化藝術中心是集展覽、研究、會議、休閑和商業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中心,既是弘揚皖文化的一個窗口和安慶市重要的標志性文化建筑,也是安慶市一個新的人文景觀。建筑場所區一面緊鄰城市道路,一面臨大湖,所以它也是當地人傍晚乘涼、周末聚會、假曰舉辦舞會、觀看戲曲表演的的場所。 選址布局上通過對總的市民公園的規劃分析,及全面的設計研討,設計最終將文化藝術中心選定在公園的東北角,與市府路市政景區形成對景,與黃梅藝術中心和培訓中心形成一個組團,最大程度上避免與黃梅藝術中心和培訓中心的沖擊,相對偏離湖心路,減少視覺干擾與不和諧可能。同時與培訓中心、黃梅等高點及程長賡雕塑形成一條戲曲文化軸道;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湖區優美環境景觀,形成環抱自然美景的布局特點;而且內外交通便利,既是公園的中心也不會影響公園內部的參觀游覽功能。 本工程建筑占地面積為8800平方米,總的建筑面積為19500平方米(含地下室3400平方米)局部塔式展廳最高6層,框架結構,大開間布局。 建筑設計理念上發揚歷史文化、地域文化,以無求、忘我的純靜心態作為建筑設計的態度,融入自然的環境。 菱湖風景區文化藝術中心是菱湖風景區最為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設計運用了傳統的九宮格式布局手法,以及生長空間的表現形式。通過將不同高度的平臺和庭院融合在一起,揭示出內部街道般的復合空間。我們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暗示出安慶歷史傳統城市的組織機構,使之真正成為當地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之一。所倡導的設計理念為: 1.運用現代技術所能提供的可能性,結合地方本土的建筑傳統和基地特定的自然環境,關注的是建筑的基本品質,簡單的幾何形體和秩序、空間與功能的關系、材料和光影等等,并反映時代精神。 2.地上、地下的結合,將文化中心與觀演廣場綜合考慮,可以最大程度地開發土地價值,有利于博覽空間利用、商業的開發和未來可持續發展。 3.內部使用功能精心細化,形成地上,地下,展示區,會議區,商業區,庫房區,辦公區,綠化中庭,屋頂綠化等全方位,多層次的合理布局,方便功能使用,創造現代展示建筑高效,理性,而又趣味盎然,有利靜思休憩的最佳環境空間。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