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鎮位于上海市西郊,距青浦新城8公里,離市中心城區40公里,東臨青浦城區,西靠煙波浩淼的淀山湖,南鄰松江區,北壤江蘇省昆山市。全鎮總面積138.25平方公里,其中淀山湖等水域面積45.72平方公里,新鎮區擴展至9.46平方公里,其中古鎮核心區面積0.68平方公里。下轄9個居委會,28個行政村,戶籍人口6.2萬,流動人口2.2萬。
朱家角鎮擁有1700多年歷史,是江南名鎮、重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鎮內尚有馬家浜文化、菘澤文化、良清文化和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朱家角鎮“小橋流水天然景”的獨特風光魅力,被海內外人士形容為“上海的威尼斯”。朱家角鎮先后獲得國家環保總局頒發的“全國環境優美鎮”,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頒發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榮譽稱號。
突出生態建“綠”,營造優美環境
在古鎮的保護開發建設中,朱家角鎮歷來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將植樹綠化和水環境整治作為生態建設的重點工作來抓。不斷加大包括生態林、水源涵養林,防護綠地,街道綠化、住宅小區綠地建設和淀山湖、大淀湖水系以及鎮、村兩級河道綜合整治在內的生態建設力度和資金投入。
近四年里,圍繞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以改善水質、提高水環境質量為目標,加大了污水處理、河道綜合整治的力度。完成了總投資1.5億元,埋設污水總管總長度19公里,入戶支管總長度40公里,日處理污水1萬噸的老鎮區綜合管網改造工程。按照《上海市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條例》和《青浦區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的要求,投入資金3990多萬元,對全鎮范圍以內以淀山湖為主的水域環境及畜禽養殖進行全面整治。關閉了所有規模化的畜禽養殖場和小型養殖場。完成了淀山湖內網箱養殖的取締整治工作。在大淀湖及周邊水系整治過程中,全鎮投入資金1.5億元,歷時近兩年,完成了包括底泥疏浚,水系疏通,泵閘建設和景觀綠化等工程在內的水系綜合改造,并以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建造成大淀湖景觀綠地。大淀湖面積約800畝,湖畔堆造多個生態小島,形成千米穿湖大堤,發展綠化面積達到38000平方米,成為古鎮開發中的又一個新景區。
在鎮、村河道的治理中,鎮政府根據區政府“千河整治”的要求,認真制定“清淤、保潔、綠化”的計劃,對74條,86.23公里約141.13萬立方米的河道,分期分批進行了綜合整治。如今已基本實現了“面清、岸潔、有綠、暢道、水凈”的目標。2004年,在鎮河道南大港河綜合治理中,鎮政府更堅持以人為本,在建設生態型河道上下功夫,采用水中植草,草皮護坡,楊柳護岸,建設成為生態型、親水型、休閑型的景觀河道,為今后河道整治建綠積累了經驗和做出了樣板。
為了確保強化長效建綠護綠,鎮綠化管理部門定期開展堅持科學養護,提高愛護綠化意識等專業培訓和宣傳教育等活動,在全社會營造起“愛護綠化人人有責,建設家園都應出力”的良好風氣。
統籌規劃建“綠”,提升綠化品位
2001年朱家角鎮被列為上海市“一城九鎮”城鎮體系規劃中重點發展的中心鎮,且惟一明確必須延續江南水鄉集鎮傳統特色試點城鎮。朱家角鎮黨委、政府和上海朱家角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通力合作,在市、區兩級政府的支持關心下,抓住建設“一城九鎮”城鎮體系規劃的契機,以發展旅游事業為目標,形成了“保護古鎮區,改造老鎮區,發展新鎮區,古鎮區是靈魂、精華,老鎮區是配套、協調,新鎮區是拓展、提升”的思路,堅持園林城鎮建設“三結合”、“三提升”。即:園林綠化與古鎮開發建設相結合,提升旅游景觀的品位;園林綠化與衛生城鎮創建相結合,提升鎮城風貌品位;園林綠化與環境優美鎮創建相結合,提升人居環境品位,建設園林城鎮,打造綠色家園。
為加快朱家角城市化進程,朱家角對全鎮總體布局進行了調整,編制了《朱家角鎮中心鎮鎮域結構規劃》等10個指導性規劃以及10多個專業性規劃。2002年4月,總體規劃9.46平方公里的中心鎮建設正式啟動,綠化建設始終從江南水鄉古鎮的實際出發,充分挖掘區域豐富的自然資源,堅持“以水為源,以綠為美”,在整個建設中,認真精細統籌規劃建綠不走樣,在“個性”和“特色”上提升綠化品位,努力把朱家角建設成為“水鄉——綠色——文化”為一體的“水都綠洲”的園林城鎮。經過四年多的努力,現已初具規模,突出區域個性的綠化特色,充分吸取江南水鄉古文化元素,精心打造園林精品的目標基本實現。
投入1億多元建成的長2.7公里、寬160米、綠化總面積達44萬平方米的中央生態大道——復興路、珠溪路,與古鎮整體風貌協調和諧,自然順暢。兩年前建成通車的珠溪路,創新引進了“車從林中過,人在花間行”的“PARKWAY”(公園道路)理念,成為提升整個鎮區形象的一個亮點。
位于新鎮北端的淀山湖大道,是青浦新城總體規劃中聯系青浦新城和朱家角的一條景觀綠軸,總長為7公里,朱家角段道路達3公里,整條道路綠地面積達37萬平方米,種植各種喬木、灌木品種達300多種,綠繞水纏,移步換景,美不勝收。建成的“綠洲江南園”,“康橋水鄉半島”,海源別墅等特色居住區,占地500余畝,園林綠化,裝點造景,凸現江南水鄉風貌。有著400多年樹齡的銀杏古樹得到悉心呵護,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樹周圍建成小巧玲瓏的銀杏綠地廣場,成為標志古鎮形象的重要旅游景點。上世紀50年代由蔡氏祠堂改建的珠溪園和建于1912年占地96畝俗稱馬家花園的課植園,通過保護性修繕和建設,亭臺樓閣,曲橋流水,綠樹成蔭,成了市民休閑和游客愛慕的兩大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