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區位于三亞市區以西40多公里,又名海山奇觀。它由宋朝吉陽軍知軍周康發現(三亞宋代稱吉陽,后又改稱崖州),并題《石船記》石刻,至今已經有800多年。
幾十年后,后任吉陽軍知軍毛奎繼續加以開發。海山奇觀是古代由政府官員重視并進行建設的最古老的游覽點。因此,有關海山奇觀的神話傳說,史實,詩文甚多,景區內歷代詩文摩崖石刻隨處可見。可以說,三亞的旅游景區景點中,在海山奇觀沉積的歷史文化內涵最為久遠和深厚。至今留有"小洞天","釣臺","海山奇觀","仙人跡","試劍峰"等古代摩崖石刻,海邊許多天然石景可謂鬼斧神工,尤其“鑒真沐海","和尚看海"等石景的造型令人嘆為觀止。
海山奇觀旅游區內,有一座大型花崗巖群雕,記敘的是唐代高僧榮睿,普照及弟子祥彥,思托等第五次東渡日本,在海上遇颶風漂流至此登岸,并修大云寺,傳播佛教文化的歷史。宋末元初,中國古代紡織家黃道婆往返崖州灣一帶,將在海南學習的先進紡織技術帶回老家上海松江一帶加以改進并逛為傳播,推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1962年郭沫若先生游此,在《游崖縣鰲山》一詩中譽海山奇觀為"南溟奇甸"。
1993年4月,江澤民主席視察海南至此,曾題兩句詩"碧海連天遠,瓊崖盡是春"。這兩句詩寫的是三亞的美景,海南的美景,而其深刻的內涵則遠遠超過字面上的描寫。江澤民主席的佳句鐫刻在海邊巨石上,使海山奇觀景區,使美麗的三亞,日新月異的海南增輝添彩。
旅游區建有沿海環山石徑和"壽比南山不老松"等景點,其它游覽,度假及海上活動設施在建。這里將建成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大型旅游區,作為南山文化旅游區的一部分。
道家素有10大洞天、36小洞天和72福地之說。自唐宋以來,大小洞天即以神仙洞府著稱于世,與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島蓬萊、瀛州、方丈相媲美,號稱南海仙島,曾吸引許多求仙訪道之人。據史料記載,宋代著名神仙道士、南宋五祖白玉蟾,因喜南山神秀,歸隱于此,修建道觀,傳播道家文化哲學思想。目前景區內留存有"仙壇"、"仙人足"等歷史遺跡,以及多處游記詩文。南宋淳佑年間,郡守毛奎就任于此,因性欣黃牛、酷愛山水,于此屢加探訪,并先后發觀大、小洞天,遂對這一景區進行開發,留有《大小洞天記》等石刻文字。
現在景區海邊巨崖之下有一處"小洞天",上面有古釣臺。據《崖州志》記載,還有一處"大洞天",洞內有石桌、石凳,小溪環繞,宛若仙境,且確實有人去過,但現今無人找到,充滿神秘色彩。更為神秘的是,郡守毛奎因開發大小洞天有功,御任之時,頓悟成道,眾隨從挽留不及,飛身而去。后人因景仰其仙風,于其飛身處南山脯修建毛知軍祠,予以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