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湖北關陵
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是中國三大關廟之一,距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關羽死后,孫權將其首級送曹操,曹以侯禮厚葬首級于洛陽關林,這便是頭枕洛陽、身困當陽俗稱的由來。《三國志》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孫權于臨沮夾石(今遠安縣回馬坡)擒關羽,斬關羽,權送羽首于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尸骸于當陽,就是今天的當陽關陵。 史載,當陽關陵是埋葬關羽身軀的地方,故當地民間流傳有“頭枕洛陽,身困當陽”之說。關陵,原稱“大王冢”,墓建于東漢末年。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襄陽太守王銖在墓前修筑祭亭。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始建廟宇。群體建筑則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關陵,占地45000平方米。采用中軸對稱式帝陵規制,中軸線上,有八座古代建筑物,依次是神道碑亭、“漢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基。兩旁有華表、鐘樓、鼓樓、碑廊、齋堂、來止軒、圣像亭、伯子祠、啟圣宮、佛堂、春秋閣等。正殿大門上方有清同治皇帝御筆“威震華夏”金字匾額一塊。陵區四周,環以帝陵式紅墻黃瓦宮墻。 關羽,字云長,山西運城解州人;三國時蜀漢五虎將之首,史稱萬人敵。因斬顏良于萬軍之中,解白馬圍,曹操封他為漢壽亭侯,劉備率軍南下,收江南諸郡,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率大軍攻曹仁地樊城;于禁督七路大軍相救,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聞風震驚,欲遷都許昌,以避其銳。關羽一生忠義絕倫,勇猛無比。死后,后主劉禪追謚羽為壯繆侯。 千百年來,關羽忠義仁勇的形象已成為海內外華人廣泛崇拜的偶像;特別是宋代以來,關羽不僅為民間百姓廣為敬奉,還為儒家、佛家、歷代帝王所極力推崇。據宋《佛祖統紀》載,中國佛教早就把關羽封為神,曰伽藍神。宋代,封關羽為武安王;明代,即封為武圣人,還加封為大帝。到清代,關羽則是集神、圣、帝于一身,封曰忠義神武仁勇靈佑威顯關圣大帝。顯然,作為武圣,關羽已與文圣孔子齊名;而作為大帝,他也便與皇帝齊位了。如此等等,歷史上的這些關公熱軌跡和現實,在當陽關陵中均得到了比較充分而深刻的反映。 關陵建筑群以宮墻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筑,前檐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動,威風凜凜,氣概不凡。寢殿內有臺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長70米,甃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桿,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于是常有海內外旅游者結伴而來,拜謁憑吊。 當代,關陵廟曾多次維修擴建,中軸線上八座主要建筑則進行了落架大修。今日關陵已煥然一新。陵區自前至后沿中軸線依次為:神道碑亭、漢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旁有華表、鐘樓、鼓樓、碑廊、齋堂、來止軒、圣像亭、伯子祠、啟圣宮、佛堂、春秋閣等。陵區四周,環以帝陵式紅墻黃瓦宮墻。 全國現有三處關羽陵墓。一是關羽故里山西解州衣冠冢,稱為關廟;二是河南洛陽厚葬關羽首級處,稱為關林;三是當陽關陵,唯此處按皇帝陵寢定制,有乾隆賜《威震華夏》匾額。 傳說關羽死后,身首分離,魂魄未能同身軀入土為安。每晚關羽魂靈便在當陽玉泉寺覆船山處游蕩,呼日:還我頭來,還我頭來,婦幼驚駭,四鄰不安。時任玉泉寺主持便勸解關羽,汝一身取過多少人頭顱,僅過五關斬六將,便有多少不寧亡魂,你為他們想過嗎?關羽聞之,深為慚愧,從此魂歸陵寢,恢復往日平靜。玉泉寺有關羽顯圣處景觀,十分有趣的是,關陵墓冢后樹林都沒有樹梢,是天人合一,紀念關帝還是關羽顯圣,人樹相憐。其實,經科學驗證,該處屬雷擊區,樹長到一定高度,電劈雷斬,象關羽一樣沒有了首級。
編輯:理想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