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園林綠化 → 植物動態|綠化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今春苗木市場分析:兩缺一剩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今春,在4萬億內需投資的鼓舞下,苗木市場表現出了一片繁榮。然而,在"繁榮"的背后,記者卻看到的是苗市存在的諸多問題。以下是記者的調查。 引子:銀杏的迷亂 銀杏作為我國長江和黃河流域城市綠化的主要樹種,雖然胸徑大的目前仍然是一樹難求,但中等規格的價格一直表現不錯。但今春,胸徑3厘米~4厘米的銀杏在山東荷澤卻從去年的15元/株降到了3元/株。盡管這樣,市場表現依然平平。 位于北京市通州區的華源發苗木市場是北京苗市的"晴雨表"。綠化季節到來時,來這里采購的承包商絡繹不絕。一般來講,胸徑10厘米以上的法桐、銀杏、國槐、白蠟、北方欒、椿樹、七葉樹這7種落葉喬木,最受北京綠化單位的歡迎。拿銀杏來說,胸徑3厘米~4厘米的,2月份的最高報價也只有18元/株,但真正與苗商洽談的時候,價格急轉直下,從18元/株可以"侃"到5元/株;胸徑10厘米的,最高報價是150元,也可"侃"到百元。 記者從"中國銀杏第一鄉"--山東省郯城縣新村鄉了解到:胸徑3厘米~4厘米的嫁接銀杏苗,最高價格也只有2.5元/株,胸徑3厘米的實生苗最高只有0.8元/株,胸徑4厘米的實生苗最高只有3元/株。 在北京做銀杏經紀小有名氣的顏延法說,小規格銀杏今年也就這么個價格了,但胸徑15厘米以上的價格就沒譜了。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貨難找,二是運輸問題。貨難找是因為苗圃的存量少;報價低的胸徑15厘米以上的是因為帶的土球小,運輸價格低,而這樣成活率就難以保障。 銀杏作為我國不少城市行道樹的主打品種,苗木價格如此混亂,那么整個苗市的真實情況又怎樣呢?
真實的市場:兩缺一剩 首先,讓我們聽聽幾位業內資深人士的話: 山東省林業局苗木總站研究員閆大成說,今春,山東各地種苗的存圃量充足,基本滿足需求。綠化用的雪松、法桐、白蠟、國槐、銀杏等樹種供應有余,積壓較多,特大規格的苗木供應不足。 苗木大省,浙江省林業廳苗木總站站長駱文堅也表示:駱文堅說,由于大多數農戶和企業把產品集中在有限的幾個品種上,加上生產管理上的欠缺,從而導致了低品質苗木嚴重積壓。他舉例說,金華去年苗木全年銷量增加了10%~20%,但常規品種的價格卻下跌了20%~30%;蕭山去年苗木銷量增加了13%,但銷售額僅增加了9%,部分新興苗木的價格的跌幅很大,比如前幾年銷售很火爆的紅葉石楠、金森女貞容器苗價格下跌了50%;嵊州以玉蘭種植為主,2006年以前玉蘭價格十分平穩,2007年價格開始下滑,從去年開始價格下滑十分明顯。 存圃量充足,大路貨過剩,苗木價格當然就會下滑。這是市場的不二法則。業內資深人士的話,無疑道破了眼下苗市的天機。 華源發市場商戶,保定綠洲苗木花卉基地的王彥斌經理既是苗木種植者,也是苗木經紀人。他告訴記者,胸徑10厘米以上的綠化用苗,主要用于城市綠化工程;3厘米以上、10厘米以下的綠化用苗,主要用于農村綠網建設。兩年前,最令我頭痛的不是賣不出苗木,而是到哪里去尋找貨源。每年正月初五,我就派基地的員工前往可以供北方造林和綠化用苗的全國各種植基地尋找貨源,可是現在的情況不管是造林用苗還是綠化工程用苗,基本上不短,這樣直接導致了價格低迷。當然,對于特殊要求的大規格苗木,依然是一樹難求,而且物以稀為貴,大規格苗木的價格基本沒譜。 記者還了解到:小規格苗木嚴重短缺。 閆大成說,由于前幾年苗木大量積壓,近兩年不少育苗戶退出了苗木產業,除了部分神態苗和經濟林苗外,其他各種樹種的育苗數量銳減,造成多數造林和綠化樹種的種條、定植苗短缺。 對于這個情況,記者采訪了原中國林科院城市林業研究室主任王木林。他說,苗木生產有周期,大規格苗木一般需要5年~8年才能應用于綠化工程。目前,苗農只追求現實利益,一兩年兌不了現,就重演"龍柏燒狗肉",所以小規格苗木的短缺將會持續。 以上情況表明,目前我國苗木市場的真實情況是,大規格綠化苗木和小規格苗木都短缺,而常規苗木過剩。
三大主因造成苗市怪圈 苗木市場為啥總是陷入"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記者的調查發現其中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 發展速度過快是主因 目前我國苗木種植面積已達1163萬畝,居世界第一。作為 我國苗木種植面積最大的浙江省,苗木面積達到了170多萬畝。在種植面積上規模后的2006年就開始出現了賣苗難。在嘉興,香樟苗竟達4.5萬畝,占了苗木總面積的35.2%,其他杜英、重陽木、樂昌含笑、楊樹等常規苗木也占22.4%。在2003年,一株小規格的香樟苗就可以賣到20多元,而現在一株胸徑10厘米以上的香樟也只有幾元錢。 前幾年,因為有國家造林任務、退耕還林工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苗木出現了短缺。于是在調整種植結構時,各地出現了苗木種植蜂擁現象。與這種發展背景相同,許多業外資金在看到苗木業短缺,苗農和苗木企業幸運地掘到"第一桶金"后,就錯以為暴利時代是產業的常態,于是紛紛投資苗木業。據有關權威部門統計,"十五"期間,我國造林和退耕還林任務所需苗木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而苗木種植面積卻在以50%以上的速度在增加。因此,苗木種植面積發展過快是造成市場供需失衡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 結構失衡也造成過剩 山東從2002起,連續4年育苗面積超過100萬畝,達到了106萬畝。據統計,在這106萬畝的苗木面積中,雜交楊面積達到了27.7萬畝,占了27%。如此大規模地種植雜交楊,促使市場苗木價格走進了低迷。山東省林木種苗站站長許金光對記者表示,對山東種苗市場來說,育苗結構不合理,雜交楊多、小規格苗木多,是造成苗木過剩的原因。 記者在走訪時感覺到,在前幾年的農村種植結構調整中,一些地方只是盲目跟風,看什么苗木賺錢就種什么。拿前面說到的大路貨香樟來說,在道路基本建設初期,需求量相對大些,但是隨著道路基本建設的完成,香樟一類的大路貨需求減少,轉而需要的是特色化苗木。 質量差、檔次低的苗木過剩嚴重,而新優品種、珍稀品種、大規格苗、容器苗以及一些鄉土樹種的市場供應相對不足,這是目前苗木市場的現實。因此,隨著國家大規模造林和退耕還林任務的完成,苗木面積的壓縮勢在必行,而轉型升級更是苗木種植中刻不容緩的大事。 第三,信息不暢使苗農受損 2007年,河北的邯鄲、衡水、邢臺三地的苗木市場幾乎成了牛市。原因是穿過這三地的青紅高速公路和青銀高速公路建設進入了大規模綠化期,在需求的拉動下,這三地的苗木價格出現了牛市。胸徑6厘米的河北楊,每株達到了8元,而一些信息不暢的苗農的楊樹苗卻以5元一株的價格當木材銷售。 苗木經營出現的因為信息不暢而受損的情況不僅出現在河北,全國許多地區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許多消息閉塞的苗農,不清楚國家未來林業的政策,也不清楚城市綠化的需求。因此,農村基層政府應該加快信息化建設,并培育有現代知識的苗木經紀人。
編輯:Aggi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