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遏制藍藻暴發、改善湖泊水質的治本之策,相關專家的見解驚人地一致,那就是必須逐步恢復湖泊受損的生態系統。這,正是讓湖泊休養生息的科學依據。
恢復湖泊的生態系統,對經濟社會建設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戰略思路、政策制訂和手段措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強管理,成為讓湖泊休養生息的關鍵。
讓湖泊休養生息絕非無為而治。這一戰略的核心,從發展的角度而言,就是強調沿湖泊地區各級政府在經濟社會建設中,必須充分考慮湖泊的環境承載能力,深刻了解和把握湖泊的生態特征,以維護和改善湖泊生態系統為出發點,對產業種類、規模和城市建設、人口密度等嚴格控制;從治理的角度而言,就是強調必須尊重自然的選擇,以必要的人工治理措施幫助湖泊實現生態的自我修復。要做到這兩個方面,都離不開嚴格的管理。
我國富營養化湖泊治理經歷了多年探索,但過去的治理過程存在僅考慮局部而忽視流域整體、僅強調外源排放而忽視內源循環、僅抓點源而忽視面源等誤區。這樣的偏差,導致我國的湖泊治理雖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收效卻微乎其微,一些湖泊的富營養化狀態甚至越來越嚴重。
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正是由于缺乏科學認識和盲目快速發展導致的疏于管理。一些沿湖地區地方政府對于在經濟社會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湖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不是深刻反思原因,認真尋找癥結,科學制訂策略,而是片面強調以技術手段消除湖泊生態系統被破壞后產生的如藍藻暴發之類的表象反映。這樣的做法,歸根結底仍未擺脫“先污染后治理”錯誤思想的影響。
前段時期幾大湖泊藍藻的陸續暴發再次發出警示,單純的技術手段無異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加強管理迫在眉睫。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專家秦伯強一語中的,湖泊治理,管理是關鍵,技術是支撐。這與許多科學家的觀點不謀而合。
管理,首先必須控制住污染湖泊的外源。科學制訂和完善環境標準成為重要手段。今年7月國務院召開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談會提出,要在太湖流域實行更高水平、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這一決定,不僅適應了太湖流域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更是為了滿足太湖治理的迫切需要。在湖泊治理中,應該針對不同湖泊的不同生態系統特征、周邊自然環境狀況和經濟規模、產業門類、人口密度等,制訂出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環境標準,依靠標準加強管理,實行嚴格控制,使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湖泊環境承載能力允許的范圍內。
要加大截污控源的力度,嚴格企業環境監管,大力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方位對工業、生活污水進行深度處理,控制面源和圍網養殖等產生的農業污染。以強有力的管理措施和工程手段切斷湖泊污染的源頭,徹底消除外部環境對湖泊的威脅。
同時,管理還必須注重對內源的控制。要在流域全面截污、高強度治污的基礎上,因勢利導,科學地進行湖泊生態系統修復。要科學制訂修復目標和修復技術方案,結合生態、環境、土木和水利等工程,通過必要的人工輔助措施,幫助湖泊依靠自身的水生態系統適應調節能力逐步修復水生態體系,建立良性生態系統。
管理是根本,技術是支撐。只有在科學的管理思想指導下,技術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在這方面,國際上有著成功的經驗。位于瑞士、德國和奧地利交界處的康士坦茨湖上世紀70代生態環境極度惡化。當地政府制定了跨邊界湖泊——流域土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博登——符騰堡州群落生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湖泊管理法律法規,不僅成立了湖泊管理機構,還成立了生態委員會、鳥類研究組織等進行全方位研究和管理。污水處理機構由國家控制,地方當局管理,接納大約95%的城市生產生活污水,從源頭控制;限制含磷化肥的使用、改變農田耕作方式,并采取底泥疏浚、機械打撈、改變營養元素循環、生物收獲等物理和化學方法及利用大型沉水植物,建立有效浮游動物種群,控制藻類過量生長,凈化水體等生態手段綜合修復湖泊生態系統。至21世紀初,康士坦茨湖恢復到了1930年即湖泊生態惡化前水平。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鴻亮所言,實施休養生息戰略的核心是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的自我修復功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在不耗費或很少耗費經濟成本的前提下,使江河湖泊的生態生產力得以恢復,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
摘自 http://www.fjm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