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燕趙都市報:城市規劃應有當地人參與
76歲的趙振中,曾經被吳良鏞稱為“出土文物”,從唐山市規劃局副局長的位置上退下來15年了,干瘦的身軀十分硬朗。5月26日中午,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唐山市城建局規劃科科長、唐山市建設指揮部規劃組組長趙振中與記者回憶了那段難忘的記憶。他希望震后唐山規劃、建設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能夠給汶川以啟示和借鑒。趙振中強調地震是殘酷的,但從城市規劃和建設角度來說,也是一個機會,讓城市所有弊端都可以在重建中得到彌補。 1 當地人參與城市規劃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記者:唐山地震過去32年了,唐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地震的親歷者和城市規劃建設的參與者,您有何體會? ■趙振中: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時,我是城建局規劃科副科長,與單位另一位同志正在承德開會。29日下午3時回來一看,整個城市都放倒了,立著的只有樹根和電線桿,好在妻子和兩個孩子都沒有生命危險,只受了點兒傷。 30日,我到單位報到后,正在從廢墟內挖找生活用具時,被通知趕快到飛機場,國家建委派出的規劃方面的專家已經到了,有國家建委周干峙、上海規劃局的孫平,還有沈陽規劃局的…… 在沒有任何數據可參考的情況下,我從倒塌的辦公室里挖出了一張1:25000的地圖,震后唐山城市建設的規劃工作就在這張破舊的地圖上展開了。經過專家組兩個月的研究、分析,唐山新城的規劃完成了。 這個規劃之所以這么短的時間內能完成,大家普遍認為與有熟悉唐山城市狀況的人參與有關,少走了很多彎路。因為城市規劃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所以,我建議,在汶川的災后城市建設規劃中,需要由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對口支援,同時一定要有當地人的參與,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2 唐山震后建房經歷了4個階段 ■記者:不用說,您肯定十分關注四川汶川大地震。現在,災后重建工作已提上日程,各省援建的簡易房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三個月內將建150萬套,唐山當時是怎樣一個狀況,在這方面您有什么建議嗎? ■趙振中:時代不一樣了,很多情況都不一樣,汶川與唐山的地域狀況也有很大的不同。 那時候還是計劃經濟,所有物資都是國家統一調撥。 唐山市民的住房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光簡易房就搭建了三次。第一次,就是震后用竹竿和塑料布搭建起來的,其功能僅在于防風避雨。第二次,壘1米來高的磚墻后,用竹竿或木頭挑起來,在頂部加塑料布、油氈等。前兩次,主要是自發建設的,也有部隊幫助老百姓建的。第三次,是入冬時,由國家組織的用磚墻、泥巴和石棉瓦等建起來,其功能是“御寒保暖”。這些房子基本上都是在廢墟上建的,每家20平方米,室內有火炕,水管和廁所都是多家住戶共用的,到天冷時,40萬戶居民都住進了這樣的“簡易房”。住戶們在這樣的簡易房里普遍住了三四年,我家1984年才搬進正式的住房里。 唐山的第一生活小區“河北一號”是1979年才開始建設的,墻體內部混凝土澆筑、外面掛板,抗震性能很好。1986年唐山抗震10周年時,唐山40多萬住戶全部告別“防震棚”,搬進了正式的住房內。 現在,汶川震后災區都是用臨時帳篷,在建簡易房使用的材料與以前也不同了,不用時可以拆卸重復利用。但是,不管兩地的具體條件有多少差別,對震后的建筑盡早進行鑒定。損毀嚴重的拆除,損毀不嚴重的,進行科學施工加固,災區重建也要盡早規劃,越快越好。 3 城市規劃應有利生產方便生活 ■記者:唐山市的住房,災后重建過程中遵循了怎樣一個原則? ■趙振中:當時在城市住房規劃方面遵循的原則就是:有利生產、方面生活。 重建工作一開始也存在一些爭論:是在原地建,還是選個地方再建?但從后來的具體工作中看,大家實際上沒有什么分歧,唐山是個工礦城市,與資源有關,離不開開灤煤礦;同時,也離不開鋼鐵工業、陶瓷工業,有這些工業在,當然也離不開電廠。如果將這些企業留下,加上職工家屬及其附屬設施,也是一個小城。所以,另外選址建新城的可能性不大。隨后,規劃豐潤新區,依托豐潤縣城,發展工業與建設住宅區。 由于那時候是計劃經濟,在房屋的建設上,大多數是4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包括獨立的廚房、衛生間、一個陽臺,以五層樓房為主。 在生活小區的設計規劃上,要求服務設施配套,唐山市由此成為國內按照生活小區建設而配套的城市。一個小區1萬人左右,要配套小學、幼兒園、糧店、菜店、綠地等;4萬人一個生活區,包括三四個小區,需要配套中學、辦事處、公安派出所、醫院、區級公園等;每個小區都是主次干道包圍起來,交通便利。 這一點,對于國家來說,也是一個很大變化。當時,國內的規劃工作已停止多年了,唐山震后重建是文革后第一個規劃工程。 另外,唐山新城建筑抗震設防力度定為八度。城市交通、供水、供電、通訊、建筑結構等方面,都充分考慮了防災能力的提高,如增加城市出口,采取多水源環形供水方式,采用多電源環形供電方式,有線、無線通訊相結合,機房分建等。 4 臨時住房應避開正式建房用地 ■記者:結合唐山震后住房建設方面的情況,您對汶川在此方面的建設有什么具體的建議嗎? ■趙振中:臨時性住房一定要避開正式建房用地。記得唐山當年的“簡易房”幾乎全部是在廢墟上建設的,建設正式住房時需要騰挪,很費周折。 不知汶川涉及到地震的縣市能否統一規劃,規劃成一個區域經濟的經濟體?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唐山市畢竟是一個城市的整體規劃,至于農村災后重建該怎樣建,是一個新問題,是否可以按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規劃? 5 下大力量抓住災后重建這個機會 ■記者:經過30多年的建設,唐山這個幾乎從地圖上消失的城市,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園林城市。在城市規劃方面,您認為哪些經驗對汶川有借鑒意義? ■趙振中:唐山大地震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24萬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16萬多人受傷。但是,唐山大地震對這個城市規劃設計來說,也是一個機會。震前,唐山市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狀況。比如,城市污染厲害,工礦企業與居民住宅混雜交錯,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區;道路交通不暢,市內道路狹窄、彎曲,加上京山鐵路和工礦企業的專用鐵路橫穿市區,經常造成車輛堵塞;壓煤嚴重,約有數億噸煤被壓在工廠、住宅及京山鐵路之下不能開采等。這些都影響著生產發展和居民生活,也限制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 唐山地震后規劃避開了震前所有的弊端,對原唐山市的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劃分為市區、東礦區、豐潤工業區、風景區四部分。這樣,城市布局更為合理,生活區內沒有了工廠,居民生活更舒適、方便。 所以,我認為,汶川震后重建也會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相似的問題,應該抓住災后重建這個機會,避開城市的震前的弊端,更為合理地規劃設計。 講述 唐山地震親歷者講述簡易棚生活 唐山市趙莊小區聞洪章(63歲) 1976年我家住在小山那一帶,地震后那片的房子基本上都塌了,絲毫看不出昔日的繁華。我當時住在老公安局的宿舍樓里,樓的后半部分沒塌,還能住人,但我住在前面,沒地方住。救援幾天后,天開始下雨,周圍的人紛紛想辦法搭建簡易房。我就著門前的存車棚,搭上塊油氈就入住了。房子不到9平方米,住我們一家四口。平時,我去附近的自來水公司水庫挑水吃,糧食基本靠發放。住到當年的11月份,我們搬進了政府蓋的草房里。那時條件就好多了,不光有水,還有了電。在草房又住了5年,我所在的單位開灤礦務局給分了公房,我們終于有了一個新家。 那時的條件比不了現在,什么都缺,但大家沒有哭嚎的,而是積極想辦法生活。那時候的人們很團結,社會上講究的也是自力更生的作風,所以天災過后,大家考慮最多的就是讓幸存的人如何生存下去。 (本報記者代晴) 檔案 遍地簡易房,磚頭壓油氈 唐山大地震后,在唐山市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登上鳳凰山,低頭看唐山,遍地簡易房,磚頭壓油氈。”歌謠比較形象地說出了簡易城市災區群眾住房的基本特征。 所謂簡易城市,是在震后災區生活與生產條件比較困難的條件下,為了確保災區群眾有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環境,初步形成城市機能而建設的一種臨時性的、過渡性的城市。 在扒救埋壓在廢墟中群眾的工作基本結束后,為了形成最簡易的居住條件,災區群眾從廢墟中撿來木桿、席子、油氈、塑料布、磚頭、石塊和其他可以利用的建筑物品,搭建臨時窩棚。震后還搭建了一些帳篷。 由于窩棚和帳篷的居住條件十分簡陋,難以御寒越冬。為此,1976年8月6日,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災指揮部召開了建房會議,決定組建建房組,在唐山市區開始興建簡易房。提出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因陋就簡,逐步完善”的建房方針,并要求簡易房具有防震、防雨、防風、防火、防寒等功能。 唐山市震區簡易房的建設是在許多省、市、自治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力支援下完成的。截至1976年10月,各地支援的物資有木桿1038萬根,油氈90多萬卷,葦席138萬件,草袋100萬條,葦子2000噸。在興建簡易房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每天投入6萬多兵力,不怕疲勞,連續作戰,成為建簡易房的中堅力量。 唐山市區的各大型廠礦企業各自修建辦公用房。并抽出部分職工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街道居民組成“三結合”建房隊,共同建設簡易房。各區、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也組織所轄地域內的居民參加建房。參加建房者每天大約有10萬人。到地震當年年底,市區內共建簡易房40余萬間,滿足了群眾入住的需要。 (資料來源: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編輯:jojo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