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哈爾濱離國家園林城有多遠 冰城綠化歷史欠賬40年
因為有了鐵路,哈爾濱從小漁村蛻變為大都市。因為有榆樹、森林、草原三大自然生態遺產,哈爾濱有丁香城和榆都的美譽。時光如水流過百年,如今哈爾濱的綠化為啥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在老末?為啥曾經來哈爾濱取綠化經的長春、沈陽、大連等同緯度寒地城市,把哈爾濱遠遠地拋在了后面?6日,接受記者采訪的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市園林學會理事長、城管局原總工程師馮美瑞,東北林業大學植物學家、博士生導師聶紹荃教授,東北林業大學造林學家、博士生導師丁寶永給出了大致相同的答案:歷史欠賬拖了哈爾濱綠化乃至創建國家園林城的后腿。 教訓一: 城建大肆侵占綠地 在哈爾濱火車站,有一幅描繪上世紀60年代南崗尼古拉大教堂的寫實油畫。畫面上,除了喇嘛臺、國際飯店和無軌電車外,給人最深印象的是滿眼綠色。馮美瑞1959年從北京林業大學畢業,搞了50年城市園林綠化。她回憶說,當時的松花江邊,除了丁香、五色草,就是大榆樹、大柳樹,是一條寬達500米的沿江綠化帶。這樣的美景,對于這座城市的后來者,或者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至今的市民來說,哈爾濱園林綠化曾經的輝煌只能是遙遠的故事。再看看現在的松花江邊,隨著城建發展,凱萊酒店和萬達購物廣場等建筑已經蠶食了原有的綠地,沿江防洪通道南側已經建起了一字排開的高樓大廈,誰還能看出當年的綠化模樣。“當年的哈爾濱綠化,數量多,質量好,分布均勻,特色突出。”馮美瑞回憶道,當時上海人都被哈爾濱江邊的洋氣和大氣吸引了,特別將五色草引入上海的黃浦江畔,改名叫哈爾濱紅綠草。令人遺憾的是,從1966~2006年的40年間,搭棚子、蓋高樓、修馬路、架立交橋……城市城建大肆侵占,城市管理者的漠視,讓哈爾濱的綠化腳步遠遠被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占上風的毀綠速度拋在身后。與此同時,當哈爾濱綠化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時候,綠地率排在全國前列的成都、青島、大連等城市卻推行著城建與綠化齊步走的策略,使得哈爾濱的綠化遠遠地落在了人家后面。 教訓二: 綠地規劃停留在紙上 日前,記者在《哈爾濱市志·城市規劃》中查閱到這樣一段文字:1953年,哈爾濱市建委在《哈爾濱市城市初步(總體)規劃》時期,提出了在郊區東部的黃山、西部的四方臺、西長嶺一帶、南部的孫家站(指的是1950年建廠的松江電機廠林地)一帶興建森林公園的規劃。至今還在計劃把松江林地建成哈爾濱市勞動公園的規劃,早在54年前就出臺了。遺憾的是,這樣的綠化規劃至今還停留在紙上。 早在2002年12月,哈爾濱市出臺了《哈爾濱市建設生態型園林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規劃了“城在林中,道在綠中,家在園中,人在景中”,力爭5年內完成國家園林城的創建工作。8年過去了,哈爾濱市城區“冬天飄黑煙,夏天曬地皮”的情況讓聶紹荃教授有話要說。“我的學生剛從外地來哈爾濱,一出火車站,走上鐵路街,最大感受是暴土揚長,哈爾濱太臟了,而且大樹太少了。進了東北林大,看了林大林場,才感受到來東北林大學習林業是不錯的選擇。”聶紹荃說,不論是城區的綠地系統,還是城郊的防護林系統,甚至新建小區綠地率要達到35%,舊城區改造小區不低于30%的要求早已明確在哈爾濱綠地系統規劃上,但事實又如何呢?拓寬中山路香坊段,毀了千余棵大榆樹和近萬株丁香;市政府搬遷后,原本已建起數萬平方米大綠地廣場,前兩年又被毀掉建高樓;民生路臨和平路一側小區改造把大榆樹全毀,如今這條街呈現出一條街上的綠化南北兩側兩個模樣的尷尬狀態。 記者注意到,在政府部門審議并原則通過的相關規劃中,對于舊城區的房屋建設,要求小于5公頃用地的改造建設,必須將改造用地的60%建設為綠地和道路廣場。 教訓三: 綠化管理婆家太多 城市綠化該誰負責?據丁寶永教授介紹,哈爾濱的綠化最初歸市建委管轄,后來劃到了現在的城管局,林業局負責城市周邊防護林和森林等區域綠化。令人不解的是管理機構卻在重疊設置,城管局內有綠化處,下面還有行政支持類事業單位園林處,其他委辦局管轄的還有生態辦的機構設置。綠化處管城市綠化,園林處管公園和苗圃,各區還有服務于區政府的城管局或者園林辦。讓小小的處長,甚至科長去管哈爾濱的大綠化,管好了是奇跡,管不好才是實際。綠化權力分散,很難形成合力集中精神搞好城市綠化。 值得一提的是,榆樹和丁香是哈爾濱的植物代表和象征,但在多年來的綠化過程中,卻遭受著來自政府某些部門看著順不順眼的悖論。比如,當年的呂其恩市長,喬木力推榆樹、灌木重視丁香、草類看好五色草,哈爾濱的五月,就形成了“全城籠罩著紫色的薄紗,空氣彌漫著醉人的馨香”的綠化盛景。可到了上世紀90年代,水臘等暖溫帶樹種迅速落戶冰城。到1999年的冬天,哈爾濱成了名副其實的“冰城”,百萬株水臘幾乎絕跡。 馮美瑞說,自2006年,哈爾濱成立了綠化推進辦,由城建市長牽頭,哈爾濱的綠化才在近3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今年的城綠辦掛牌,也掃清了綠化婆家多的體制瓶頸。 教訓四: 綠化養護機制不健全 多年來的哈爾濱,重建輕管的弊端同樣在制約著哈爾濱綠化邁大步。以花園街保護街區為例,這里是哈爾濱唯一的“榆都”展示區。4個保護街坊內現有百年老榆樹100余棵,是市區罕見的百年榆樹相對集中的地區。當記者站在23層的金融大廈樓頂時,遠遠望去,該片由大直街、木介街、海關街、紅軍街、耀景街圍合的區域內是濃密的樹林,在濃密的樹影中才顯露出星星點點的俄式老房子。高處看,很美;地面查,很糟。記者發現這些老榆樹的生存狀況極差,隨處可見被磚墻封堵的、長在房中的老榆樹。6日,記者在耀景街看到,一株被房子包裹的老榆樹已經死亡,只露著光禿禿的樹干。據相關部門的粗略統計,花園街區內的房包樹數量超過100株。 南崗海城街45—6號的主人叫朱俊峰,1964年搬到這里,這位耄耋“老哈”說起當年的綠化,對大丁香和老榆樹留戀不已。“那會兒,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都有大榆樹、三米高的丁香更是稀松平常的景兒。”老人告訴記者,那時的哈爾濱,不僅花園街區,其他地方的榆樹和丁香也隨處可見,而且都是老榆樹,多粗的都有,后來全讓蓋房子、搭棚子、修路建橋給擠沒了。現在的綠化是人工的,樹小花矮綠蔭少;那時候是自然的,高大成林乘涼好。那么好的老榆樹和大丁香少了,朱老爺子不僅揪心,而且一提起來非常氣憤。 丁寶永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哈爾濱的綠化管護,以前是不重視,如今在商業化園林背景下相關部門制定了成活保證金制度,也就是說,三年保活后才能全額拿到綠化工程款。表面看,有著切身利益制約,效果應該不錯。但又出現了各區園林部門給一分錢干一分活的問題,比如,松江林地的養護,香坊園林部門說不歸自己管,理由是沒撥付專項養護資金。馮美瑞說,園林綠化三分種七分管,保證成活才是園林綠化的根本,養護水平的高低是保證成活,甚至衡量一個城市環境吸引力的重要指標。 教訓五: 部分企業商家毀綠不護綠 誰能在綠色文明的倡導中起到先鋒模范作用?園林綠化專家給出的答案是:企業和商家。 為了一己私利,一些企業和商家既是植樹造林的參與者,往往又成了毀綠的肇事者。馮美瑞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哈爾濱的各家工廠和企事業單位非常重視綠化,太陽島的工療花壇、哈飛的云杉……和平路上的亞麻廠和哈量集團都是當時的佼佼者。 如今,隨著以企業為主體的開發和建設,哈爾濱車輛廠的綠化保留了多少?老動物園內的大樹沒了多少?松江森林又被建筑垃圾掩埋了多少綠地?夾樹街、宣化街、果戈里大街、教化廣場上的丁香林和三角綠地,如今早已沒了蹤影。聶紹荃也表示,城市園林商業化是大勢所趨,但以企業為主體的綠色文明倡導,是能否縮短創建園林城的距離。城市園林綠化的商業化運作,有待細化和完善,僅僅靠商業化是不夠的,應該全面完善養護機制,比如,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層層落實、各負其職的基層責任機制。 丁寶永說,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企業和商家的管控力度,另一方面通過現實的利益驅動,使得這些以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企業和商家有利可圖,能夠重視園林綠化,那將是城市之幸。有了企業帶頭不毀綠而建綠,有了百姓自覺護綠,執法部門能把毀綠事件當成驚天動地的大事,才能讓綠化成果保全下來,哈爾濱才能通過兩三年的奮起直追,擠上國家園林城的末班車。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