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價達15億元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優化設計工作近日已全部完成
何鏡堂最近很高興:7月20日,由他擔綱總設計師的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優化設計工作已全部完成,即將進入室內裝修等細化階段。這屆世博會是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博會。作為此次世博會的核心建筑之一,中國館的造價達15億元。
雖然如此,這位年已七十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并未放松。作為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院長,他仍舊每周奔波于廣州和上海之間。自2007年12月18日中國館正式開工以來,這已是何鏡堂的工作常態,在世博集團中國館項目部的辦公室窗外就是中國館如火如荼的建設工地。
中國特色:捕捉中國意象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世界各國匯聚中國的舉世盛會。中國館位于世博園區的核心地段,南北、東西軸線的交匯處,擔負著在黃浦江畔展現東道主熱情好客與大國風范的重要使命。
2007年4月25日,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面向全球華人征集設計方案。截至當年6月24日,上海世博會組委會總共收到了344份設計方案。經過殘酷的篩選,綜合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院、清華安地建筑設計公司和上海建筑設計院各家方案之長的 “東方之冠”方案最終中標。對此,何鏡堂認為,這是集中了廣州、北京、上海三地建筑團隊的力量,以體現中國館——“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這一主題。
“中國館要向世界展示中國形象、傳達中華智慧,因此,其設計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何謂中國特色;二是如何體現時代精神。” 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何鏡堂對中國館的設計要點進行了如是總結。
為了尋找可以表達中國意象的元素,何鏡堂曾將他的幾十人的設計團隊分成3組:第一組尋找“中國印象”,主要是從繪畫、戲劇、文字、顏色等藝術形式中捕捉最能代表中國的形象;第二組從“出土文物”,如斗冠、寶鼎、器皿等中汲取靈感,并對斗拱這一傳統建筑構件進行進一步挖掘與提煉;第三組則從中國的城市建筑、園林中吸收營養,例如九宮格、南北軸線等,形成經緯分明的建筑布局。
“在中國館的設計中,所有這些意象最終所要傳達的,是東方哲學思想中‘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理念。” 何鏡堂說。
從中國館效果圖來看,建成后的中國館由國家館、地區館以及港澳臺館三部分組成,共15萬平方米。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布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天”、“地”關系的理解。國家館為“天”,如同雕塑高聳于上,宛如天下糧倉;地區館為“地”,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福澤神州、富庶四方。
中國館雖然全部由巨型鋼構架構成,但輪廓卻像斗拱,類似中國傳統木建筑,連同下部的4個核心筒一起看,又像一個巨型四腳鼎,居中升起、層疊出挑,整體選用了“中國紅”,中國形象更加突出。
何鏡堂有一個習慣。他每完成一個建筑項目后,就會發表一篇總結論文。對于中國館的設計,他認為:“最大的收獲是對‘中國特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時代精神:把握前沿技術
英國倫敦的水晶宮、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原子球館……都是歷屆世博會為舉辦地留下的標志性建筑。黃浦江畔,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又將給世界展示怎樣的時代風采呢?
“與先進國家相比,中國建筑界在環保、節能、新材料和新技術的應用方面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何鏡堂認為,這些是一個建筑物最能展現時代精神的方面,中國館也不例外。
“我們在設計中國館時非常重視環境與能源問題,有一套完整的環境保護與能源節約策略體系,旨在以建筑表述‘環境宣言’。”何鏡堂表示。
據介紹,這個策略體系由4個部分組成。首先,在規劃和群體整合層面,中國館充分考慮一軸四館方面的呼應,力爭實現靠近世博軸,使中國館與世博主題館部分設備資源形成共享與協調。其次,在建筑形體的設計層面,力爭實現單體建筑自身的減排降耗。國家館造型層層出挑,在夏季,上層形成對下層的自然遮陽;地區館外廊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動式節能技術為地區館提供冬季保溫和夏季拔風;地區館屋頂“中國館園”還運用生態農業景觀等技術措施有效實現隔熱。
此外,在建筑表皮技術層面,充分考慮環境能源新技術應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戶都是使用低耗能的雙層玻璃,國家館屋頂上還使用大量的太陽能板,有望使中國館實現照明用電全部自給。最后,在景觀設計層面,加入循環自潔要素。在國家館屋頂上設計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在地區館南側大臺階水景觀和南面的園林設計中,引入小規模人工濕地技術,利用人工濕地的自潔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為城市局部環境提供生態化的景觀。
何鏡堂還告訴《科學時報》記者,中國館設計運用了立體構成手法,對傳統元素進行了開創性現代轉譯,創造出流動的現代空間效果。國家館63米的絕對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這些中心對稱空間和地區館平坦延伸的空間,為人們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開放場所,而這種開放性、公共性,也是國際建筑設計中的重要理念。
建筑本質:以人為本
“東方之冠”雖然為建筑界普遍看好,但也不乏批評之聲。對此,何鏡堂認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建筑沒有絕對最好的,只有相對適宜的。”何鏡堂說。他認為,對某個特定的建筑物而言,只能根據其所處的時間、地點、環境等進行具體的評判,而建筑師所能做的,也只是根據這些不同的條件進行綜合的取舍,實現辯證的平衡。
何鏡堂把自己多年的建筑實踐歸納成“兩觀三性”。“兩觀”即建筑的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這是現代建筑的基本。而一座優秀的建筑,必然是融于環境,表達地域特征,且有文化品位和時代精神的建筑。在建筑設計中,如何體現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是建筑創作能否突破和創新的關鍵。
何鏡堂認為,優秀的建筑設計能夠創造出既滿足人們創業和生活需求,又帶給人精神享受的物質環境。“雖然以人為本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說法了,但真正將其作為建筑本質加以貫徹時,很多建筑師卻并沒有做到。”何鏡堂說。
據何鏡堂透露,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項目將于2009年5月基本結束,并于同年9月交付使用。中國館在世博會結束后將得到永久保留。它能否在世博會的諸多建筑杰作中占據一席之地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世博建筑:本身就是展品
歷屆世博會的建筑和博覽會上展示的產品一樣,都是世博會的主要亮點,而且世博會建筑本身就是一種展品。
1851年倫敦世博會的水晶宮本身就具有轟動效應,開創了建筑工業化。1889年巴黎世博會的埃菲爾鐵塔和機械館堪稱建筑史上的里程碑。1929年巴塞羅那世博會的德國館(1986年重建)成為現代建筑的典范。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的原子塔成為標志性建筑,這屆世博會的美國館、飛利浦館和工程技術館引領了現代結構工程技術。1968年圣安東尼奧世博會對圣安東尼奧河濱水空間的整治成為城市設計的成功先例。1970年大阪世博會的節日廣場和太陽之塔成為標志性建筑,并推動了膜結構的發展。1992年塞維利亞世博會展示了戶外空氣調節裝置、柏林墻碎片等,這屆世博會的日本館成為重要的標志性建筑。1974年斯波坎世博會的河濱公園,1986年溫哥華世博會的加拿大館,1998年里斯本世博會的里斯本東方車站,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的芬蘭館、日本館等都是足以載入世界建筑史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