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專家解讀武漢城市圈專項規劃(多圖)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圖為:一環兩翼四軸支撐“兩型”空間發展 近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空間、產業發展、綜合交通、社會事業、生態環境規劃綱要等五個專項規劃,經省委、省政府審議通過后,已由省政府正式印發實施。這標志著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五個專項規劃實施工作全面啟動。 這五個專項規劃是試驗區建設的主要實施內容,為武漢城市圈未來的建設與發展繪制了藍圖。本報今日起將推出系列專版,聚焦、解讀5個專項規劃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三大目標定位 核心內容 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和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域;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區域聯合體。 規劃摘要 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通過城鄉空間的集約布局、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生態環境的保護控制,在武漢城市圈探索出一條有別于傳統發展模式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新路,在我國整體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發揮示范作用。 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和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域:進一步提高武漢的區域核心作用,促進各類經濟要素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向武漢城市圈集中,逐步提升綜合競爭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根據新型工業化的要求,探索具有武漢城市圈特色和體現“兩型社會”發展要求的工業化道路,形成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促進工業化的健康發展模式,成為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域。 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區域聯合體: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紐帶,建立完善的區域協調管制機制,打破區域發展的各種壁壘,實現城鄉建設、產業鏈條、基礎設施管網、生態環境基質的“無縫對接”,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成為真正區域一體化的新型城鎮密集區。 專家解讀 《空間規劃綱要》中對武漢城市圈的發展定位為:我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區、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和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域、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區域聯合體。這個定位一改原先諸多規劃中存在的“虛”、“空”、“大”的弊病,結合了武漢城市圈的基本特點和發展現狀,特別是和國內外眾多城市圈的發展進行了客觀比較之后,提出的較為實際和實在的發展定位——強調了武漢城市圈探索一條有別于傳統發展模式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新路,強調了武漢城市圈對于中部崛起的重要意義,強調了武漢城市圈發展的核心內涵即新型工業化,也切實提出了“活力”和“競爭力”這兩個代表著區域發展核心動力的目標。 關鍵詞:七成人口都成城里人 核心內容 到2020年,武漢城市圈七成人口都將成為城里人。規劃預測,2020年城市圈城鎮人口將由2007年的1399萬人增加到2335萬人左右,城鎮化水平70%左右。 規劃摘要 到2010年,武漢城市圈將進入工業化中期加速發展階段,到2020年,武漢城市圈將率先在湖北省和中部地區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基本現代化,人均GDP接近6萬元,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據統計,2007年武漢城市圈常住人口2987.65萬人,城鎮人口有1399.17萬人,城鎮化水平為46.8%。2012年武漢城市圈總人口將達3250萬左右,城鎮人口將達到2015萬左右,城鎮化水平將達到62%左右。2020年武漢城市圈總人口將達到3340萬左右,城鎮人口2335萬左右,城鎮化水平將達到70%左右。 專家解讀 上述目標意味著在大約12年的時間里,包括新增人口在內,武漢城市圈約1000萬人將轉化為城鎮人口。《空間規劃綱要》具體提出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4大類、26項空間發展指標,以體現空間規劃引導與控制要求,這將直接指導規劃的實施和“兩型社會”的建設部署。 關鍵詞:一核一帶三區四軸 核心內容 促進城市圈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生態化發展,優化區域空間布局,武漢城市圈將構建“一核一帶三區四軸”區域發展框架和“一環兩翼”的區域保護格局。 方案摘要 一核,即作為城市圈發展極核的武漢都市發展區。 一帶,即以武漢東部組群、鄂州市區、黃石市區、黃岡市區為主體,共同構成的武鄂黃城鎮連綿帶,這是武漢城市圈城鎮化的主體和核心密集區。 三區,即西部仙潛天、西北孝應安、南部咸赤嘉3個城鎮密集發展協調區,是武漢城市圈城鎮化發展的重點和二級密集區,成為城市圈的重要支撐。 四軸,以交通為導向、以城鎮為依托、以產業為支撐點的4條區域發展軸,以此促進產業空間集聚,成為區域發展的脊梁。四軸均以武漢為起點,分別向鄂東、西部江漢平原、鄂西北、鄂西南發展延伸。東部發展軸輻射九江等外圍城市,對接昌九景城市群、皖江城市帶,聯系長三角城市群;西部發展軸輻射荊州等外圍城市,對接宜昌都市區,聯系成渝城市群;西北發展軸輻射隨州等外圍城市,對接襄樊都市區;西南發展軸依托京廣大動脈,輻射岳陽等外圍城市,對接長株潭城市群,聯系珠三角城市群,將作為兩湖地區兩個城市群的聯系紐帶,成為中部地區經濟長廊和國家級區域發展軸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家解讀 “一核一帶三區四軸”的區域發展框架,充分體現了武漢城市圈內各個發展主體的資源及空間稟賦,強化了城市圈發展的整體性和穩定性。按照這種規劃布局實施,不但可以充分挖掘城市圈內部各地區的潛力,也將會在整個城市圈中產生“化學效應”,形成密切合作、整體發展的良好態勢。 關鍵詞:生態保護屏障 核心內容 確立“一環兩翼”的區域保護格局,強化武漢城市圈的自然山水特色,調控區域生態結構,形成武漢城市圈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總體格局。 規劃摘要 一環,即距離武漢主城50公里左右的環狀地帶,是梁子湖、斧頭湖、西涼湖、汈汊湖、野豬湖、王母湖、漲渡湖等主要生態區域,以水系、山體、林地等為主,加強生態培育,建立環狀生態廊道,形成一條環繞武漢的生態環。 兩翼,即以大別山脈和幕阜山脈為基礎的生態區域,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生態屏障。在水土涵養、資源保護、氣候調節和區域生態穩定性維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必要的生態補償性建設和人口容量控制,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演化,嚴格控制各類生產性開發活動的形式、強度、規模和范圍,必要時可建立特定生態功能保護區以強化其保護工作。 專家解讀 “兩型社會”的建設,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地區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而武漢城市圈又具有比較豐富的生態資源,在建設快速發展和密集開發的城市圈主導方針下,保持生態資源的優勢,發揮生態系統在城市圈建設中的作用,是《空間規劃綱要》中自始至終貫徹的主旨。在《空間規劃綱要》的布局結構中,規劃了“一環兩翼”的網絡生態屏障系統。這不但可以保障城市圈中的武漢市、咸寧市等城市“山水園林”城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優勢,也可以使整個城市圈處于良性的生態循環發展系統之中,避免出現因為密集城鎮化而出現的城市地區生態惡化的局面。 關鍵詞:三類功能區 核心內容 根據主體功能區劃指標與辦法,根據武漢城市圈各縣、市、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構建形成“中心集聚,軸向輻射,成片開發,功能突出”的主體功能區布局。 規劃摘要 重點開發區域:各市中心城區,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長江——滬渝高速公路、杭蘭高速公路以及京九鐵路沿線部分縣市區城區。 發展方向: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承接國際以及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汽車、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創新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限制開發區域:一個國家級限制開發區域,兩個省級生態型和農業型限制開發區域。在保護和發揮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有當地特色的現代農業、旅游業、農林特產品、物流、醫藥產業等其他生態產業。 禁止開發區域: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實施強制性保護,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專家解讀 這是一種有效的整合。“城鎮體系規劃”(包括“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長時間以來一直存在著編制、管理和實施上的沖突和矛盾。此次規劃確定主體功能定位,明確開發方向,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完善開發政策,將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空間開發格局。《空間規劃綱要》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協調”的布局思路,在空間上協調落實城鎮建設、產業園區、農林生產區、各類保護用地、交通與重大基礎設施的規劃布局,形成城市圈城鄉空間的總體布局。以城市圈整體的最優化發展為出發點,生態優先、統籌兼顧,協調城鎮建設、產業、生態、交通等各類空間要素布局,實現對資源尤其是空間資源的科學配置和使用。這在當前的各種規劃協調實踐中,無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和突破,具有規劃編制的示范和典型意義。 特邀專家: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婕 稿件采寫:嚴運濤
編輯:songgaofeng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