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規劃變遷 一部天津城市發展史書
治理天津水患,建設工人新村,確定三環十四射,建設濱海新區……步入天津市規劃展覽館的歷史展廳,這座城市一步步的發展腳印都從歷史長河中魚躍而出,在人們眼前上演了一部城市發展的紀錄片。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發展的藍圖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天津衛”的變化不僅落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上,也扎根在每一個天津市民的心里。回顧這些成就,恐怕幾天幾夜也說不完,要在短時間內對其有個整體了解,那么翻開天津城市規劃的歷史,是再直接不過的了。 新中國第一個天津市規劃方案 誕生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環十四射”雛形 提起“三環十四射”,可能每一個天津市民都不會陌生。不同于北京道路的橫平豎直、正北正南,天津的街道沿海河而生、蜿蜒扭轉,像一張漁網,然而這張大網也有個基本的形態,即內環、中環、外環3條環行線和14條呈放射狀的干線,天津人稱之為“三環十四射”,不知道它,在天津可是會迷路的。在人們的記憶中,“三環十四射”的格局建設于上世紀80年代,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種城市道路規劃的雛形,卻早在1952年開始編制的天津市規劃方案中就出現了。 天津是關內最先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又是全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從天津解放之日起,城市規劃工作即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市人民政府在1949年9月成立了天津市都市建設委員會(同年12月改稱市政建設委員會),一面著手進行城市恢復與整頓,一面進行調查研究、搜集資料,著手進行編制城市規劃。 《天津市城市建設初步規劃方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天津市編制的第一個規劃藍圖,雖然還很不完善,但它對于指導當時的各項建設起了重要作用。該方案確定天津城市規模為:人口300萬人,用地230平方公里,道路規劃采取環形與放射結合的“三環十八射”,旨在把天津市解放前由于租界分割造成城市布局混亂、各種設施不成系統的狀況,逐步改造成比較合理、有利于生產、方便生活的社會主義城市。 隨著我國開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對城市規劃的需求就顯得更加迫切。1953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為適應國家工業建設的需要和便于城市建設管理,要加強城市規劃設計工作,迅速擬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此后,在《天津市城市建設初步規劃方案》的基礎上,天津編制出了《天津城市規劃要點》和規劃文件。 消失的赤龍河與拔地而起的工人新村 1986年前,在各個不同時期歷次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方案,雖然都向市領導作過匯報,但均未經正式批準,直到1986年8月4日國務院批復同意的《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才成為指導今后天津市城市發展與建設具有法律性正式依據。在此之前,天津市的城市規劃是邊編制邊實施。很多出現在新中國成立后天津第一部城市規劃方案中的建設內容,早在方案編制完畢前就已動工興建。 赤龍河,一個消失的地名,對于年輕人來說,這是一條陌生的河流,然而很多“老天津”可能會說:小時候我還在河邊玩兒過。據記載,大家所熟悉的衛津河于1890年開挖,以護衛天津城區免遭水患得名。衛津河在市區南門外至八里臺段,曾叫赤龍河。解放前,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赤龍河逐漸變成天津“四大害”之一的臭水河。每到夏季,蚊蠅孳生,臭氣熏天。 解決城市生活用水問題,是保障城市發展的重要一環。上世紀50年代是我國排水工程建設初創階段。在三年經濟恢復時期,人民政府用“以工代賑”的辦法,結合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組織城市居民清理積存的垃圾、廢物,治水修塘,既解決了部分地區的排水難問題,又改善了城市居住環境。到1954年,先后治理了赤龍河;填墊了南開蓄水池,在上面修建了南開公園;改造了金鐘河,在被填的金鐘河河床上,修建了金鐘河大街。在城市供水方面,第一次擴建了西河水廠和芥園水廠,為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城市用水提供了保證。 城市的排水問題不可能單純依靠天然溝河來解決。黨中央號召向蘇聯學習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因此從“一五”計劃時期開始,國家組織在重點城市和新興工業城市中,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開始進行現代化排水工程的建設。這些建設是按城市規劃方案進行的,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統,為當時及其后一段時期的城市發展,打下了基礎。 1952年3月28日,《天津日報》報道了工人新村首批建筑工程的籌建情況:據了解,天津將興建整潔優美的工人新村,將于1952年4月初正式動工。此次工人新村工程將建成一萬兩千余間工人宿舍,其中中山門建三千間,王串場建兩千多間,南樓、北樓之間建兩千多間,市區內分散建五千多間,以此解決工人們的住宿問題,并為其提供良好的住宿環境。 解放初天津市勞動人民的住房極其困難,有的祖孫十幾口人擠在陰暗、狹小的窩棚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市政府成立專門組織,動員各方面力量,建設了一批住宅區,也就是工人新村。市政建設委員會制定《擴大城區建設計劃草案》,完成了7個工人新村建設的選點,總建筑面積達105萬平方米。其中包括王串場工人新村、中山門工人新村等。在1952年1年內,天津市就新建7個工人新村,共建房5.5萬余間,解決了17萬工人及其家屬的長期住房困難。這些工人新村一直存在了四十多年,一直到上世紀末,才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 在動蕩中前行 經濟封鎖下的收縮 在天津市檔案館,記者查閱了編制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的《天津市城市建設規劃要點(1956—1967)》手稿,在這份泛黃的手稿上,一行行娟秀工整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可奇怪的是,無一例外,該份手稿上的每一個數據都被涂改過。例如,“1967年預計發展工業用地2842公頃”,改為了“2356公頃”,如此精細具體的數據,顯然前后兩組數據都是經過計算才落實到文件上的,不是信手拈來。為什么要改得如此徹底呢? 上世紀50年代,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中央根據國際形勢,于1955年確定沿海城市不做新的發展,主要是合理利用,支援內地建設,不再安排新的項目。天津城市規劃據此進行了修訂,壓縮了城市規模,將城市人口規模由300萬人壓縮為200萬人,用地規模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1956年又根據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充分利用沿海工業城市”的方針,再次修改了規劃,并于1957年3月編制出《天津市城市初步規劃方案》。該方案提出:天津是綜合性工業城市,南北水運的要沖,華北水陸交通的樞紐。城市規模為:人口300萬人;用地158.82平方公里。道路規劃2個環形路和南北兩個輔助半環,16條放射線。 當時強調“把消費城市改造成為生產城市”。由于沿海城市不發展,在較長一段時間里,過分著重了工業生產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當時現有工業基礎上,以什么工業為主來確定天津的城市性質,曾經有下列幾種提法:工業城市;綜合性工業城市,南北水運要沖,華北水陸交通樞紐,以機電工業與海洋化學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等等。 1958年我國開始進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按照“壓縮改造舊市區,嚴格控制近郊區,積極發展縣、鎮工業點”的建設原則,將天津城市規劃壓縮為:人口270萬人至280萬人;用地316.8平方公里。要求舊市區要進行改造壓縮;新區要補缺配套。雖然市區發展有所控制,但是“衛星城”的概念卻出現在1958年之后的城市規劃方案中。塘大、軍糧城、漢沽、楊柳青及咸水沽五處成為天津第一批發展起來的衛星城。1960年的《天津城市規劃初步方案》說明中明確提出將天津由單一城市改為組合型城市。這為天津日后發展的戰略東移打下了基礎。 動蕩中得了條地鐵 1960年召開了全國第九次計劃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三年不搞城市規劃”。此后,于1966年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否定城市規劃和規劃管理工作。城市規劃工作受到極大沖擊,全面性的總體規劃工作陷于停頓,規劃工作機構解散,大多數工作人員下放勞動,只留了少數人搞些年度建設急需的規劃與管理工作。但是,很快人們就發現,沒有規劃,城市建設就像一盤散沙,混亂不堪。1973年9月國家建委城市建設局在合肥召開了城市規劃座談會,研究加強城市規劃工作。同年,天津市成立規劃設計管理局,人員200余人,按專業分工進行工作。1974年至1977年,在市各委、辦和有關區、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廣泛搜集資料,調查研究,最后編制出《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和相應的圖紙以及15個專項規劃。 不過,在這段動蕩的歷史中,天津卻開始了第一條地鐵線的建設。1970年6月5日,天津地鐵工程動工,它是為改造市區舊墻子河、修建備戰通道而立項的戰備工程,也是市人防工程的一部分,屬于天津自籌資金的建設項目,對外稱為“七零四七工程”。與此同時,在天津城市規劃中也增添了地鐵規劃。地鐵最初設計是從雙林站到柳灘站,全長26公里,與現在的地鐵一號線類似。因受各種條件限制,到1976年2月,地鐵先期建設了3.6公里,開通了4個車站,實現了第一次試運行。這4個車站是新華路站、營口道站、鞍山道站以及海光寺站。當時施工設備、技術條件都比較差,完全靠人工操作,再加上時間緊任務重,于是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全民動員義務修建地鐵的大會戰。一位當年的施工人員回憶:“大家每次都是用小推車一車一車把土運到隧道外面,1000米的隧道整整干了2年才打通。”由于國家當時實行停緩建政策,再加上資金限制,因此在1976年試運行之后,一期工程不得不暫時停了下來,直到改革開放后恢復修建。 改革開放后大踏步前進 在改革開放的契機下,1984年5月國務院作出了進一步辦好特區和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的決定,天津即是沿海開放城市之一。1985年3月,天津市市長李瑞環親自主持組織有關部門審查、修訂了天津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天津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天津市總體規劃方案的匯報說明》、專項附件30項和相應的規劃圖紙,并舉辦了城市規劃展覽會廣泛征求意見。方案上報國務院,1986年8月4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至此,結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天津市邊編制城市總體規劃邊實施規劃的歷史,進入了按照國家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方案進行建設的時期。該規劃提出“一條扁擔挑兩頭”的城市布局結構,首次明確了天津的城市空間結構由單核心向雙核心發展,提出了“全市工業布局向沿海地區轉移”的重要思路。于是,在若干年后,人們看到了天津濱海新區矗立在那片曾經荒蕪的鹽堿灘上。 城市規劃業內有這樣一句話:每一次規劃,都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這次分配,天津得到了大發展的機會,天津人民得到了實惠,很多過去僅僅落于紙上的規劃藍圖成為現實。天津以震后恢復重建、引灤入津、消滅“三級跳坑”、建設“三環十四射”交通體系為標志,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實施了全國最大的城市供水工程——引灤入津,建設了100萬噸規模的新開河水廠,結束了全市幾百萬人口長期喝咸水的歷史,全市日產水能力相當于1949年初的26倍。20世紀90年代,以成片危陋平房改造、“地下危改”工程和建設一批交通、能源、通信、市政設施為標志,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城市建設。 1987年10月1日,《天津日報》以《外環線建成今日通車》的報道記錄了外環線的正式啟用。據了解,外環線工程僅用10個月的時間就全線竣工。1987年10月2日,《天津日報》頭版中,用整版的篇幅介紹了外環線,稱外環線將“難以實現的魅力幻想”變成了現實。 1994年,市政府根據新的形勢對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于1999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實施(以下簡稱“1999年版總體規劃”),規劃期限為1996年到2010年。該規劃確定了“天津市是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要努力建設成為現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的城市性質。 新機遇譜寫華彩樂章 “北方經濟中心”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 2006年8月9日下午,天津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修編的背景、天津城市性質定位以及規劃的主要內容。其中,與1999年版總體規劃相比,2006年版《城市總體規劃》中最重大的調整是,將1999年版“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調整提升為“北方經濟中心”。改革開放以來,在北方地區,北京一直是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天津要發展為“經濟中心”,這可能嗎? 2005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進一步明確“北京是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 北京不提“經濟中心”,天津由“重要經濟中心”轉變為“經濟中心”,這就進一步明確了京津冀,特別是北京與天津兩個城市的分工,進而提升了天津城市的地位。只是兩字之差,但意味深遠,這不只意味著天津的未來,也昭示著北京未來發展的方向將改變。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加快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布局,前不久,《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了“雙城雙港”的概念。之前,天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的結構定位一直是“一主、一副”。濱海新區更側重于經濟建設。這次重新定位,將兩個核心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解決了兩個區域所面臨的問題,同時也給予兩個城區更大的發展空間。 “政治清,建設興”,只有在“政通人和”的情況下,城市建設才能順利發展。從恢復生產到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從“不做新的發展”到“加快開發開放”,天津市每個階段的城市規劃,每一次的規劃設計變動,都折射出了國家整體戰略的變遷,也讓人們從一個側面更直觀地了解到新中國這60年的發展歷程。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