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guī)劃-規(guī)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guī)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集景式園林的大發(fā)展
外來因素的吸收 在中國建筑發(fā)展的幾千年中,各地區(qū)都在不斷交流,相互融合,互為補益。自公元1世紀前后中國與歐洲、亞洲各國發(fā)生交往以后,即不斷吸收外來的建筑因素,豐富自己的內容。古塔即是吸收印度等國建筑藝術因素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范例。中國園林藝術同樣在不斷吸收外國的東西,塔早已成了園林重要的組成部分。自明清以后與國外的交往更為密切,音樂、美術、建筑等相繼傳入我國,首先是在宮苑中采用。最有名的是圓明園中的海晏堂、線法山、諧奇趣、萬花陣、遠瀛觀等被稱為西洋樓。其建筑特點是將歐洲當時盛行的巴洛克建筑藝術與傳統(tǒng)的手法相結合。由于這些西式建筑是以石雕砌筑,不易為火所焚,因此,經過1860年和1900年兩次侵略戰(zhàn)爭,至今還留有殘跡。 其他宮苑和私家園林,在明、清時期雖然也吸取了西洋園林的一些技法,但因為中國園林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獨特的風格,外來因素或被融合,或被同化吞噬,逐漸中國化了。集景式園林的大發(fā)展中國古代園林規(guī)模宏大,兼包并蓄,移天縮地,不斷發(fā)展成集景式園林,以集錦的方式把各地美景(包括現成的名園)搬入園內,集天下名園之大成,只是到明,清時期才算是發(fā)展到了高峰,其中又以清康熙、乾隆兩朝所經營的幾處大型宮苑為甚。 康熙和乾隆都是在位60年以上的皇帝,又值王朝的盛期,政治、經濟基礎比較好。他們多次巡游江南,飽賞了江南的秀麗山川和蘇、杭等地的湖光山色及園林。其經營的皇家園苑多仿建江南景色,如圓明園中的100多處景色,大多仿自江南,其中有仿照杭州景色的“斷橋殘雪”、“柳浪聞鶯”、“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有仿照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文源閣”,仿照桃花源的“武陵春色”等等。 清漪園(今北京頤和園)中的西堤六橋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而布置;諧趣園是仿江蘇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造,是園中之小園;十七孔橋是綜合了盧溝橋與蘇州寶帶橋的特點而建成;南湖島上的涵虛堂(原望蟾閣)是仿照湖北黃鶴樓而建;后湖蘇州街及西岸臨河街市則把蘇州的城市街景也搬來了。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同樣采集了許多江南園林景色,如芝徑云堤是仿杭州西湖蘇堤而筑,煙雨樓是仿嘉興南湖煙雨樓而建,金山是仿鎮(zhèn)江金山景物而建。另外,萬樹園中還模擬蒙古草原的意味布置了草原景色。 集景式園林,是清代大型宮苑通常采用的一種布局手法,也是這一時期造園的特點和成就之一。 園林藝術向精深完美發(fā)展,達到造園藝術的高峰 明、清時期的造園藝術實際上是總結了幾千年來的造園經驗,殷周以前那種主要利用自然山水林木、湖池鳥獸的原始囿圃和秦漢時期動輒數百里的苑囿被縮小了。因為那種宮苑不可能密布建筑物或經過人工培植的花木,多半是空野的山川和自然林木,就連宮殿也是比較疏落的。像杜牧《阿房宮賦》中所說的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也只能是在主線上而不是全部。魏、晉、南北朝、隋、唐那種上百里的宮苑,與今天的頤和園、圓明園的建筑密度以及假山花木的密集程度相比,也相差很遠。明、清時期園林中的建筑物密度大大增加了,疊山藝術也發(fā)展到高峰,那種數百里范圍的空野占地情況已經非常罕見,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在早期社會里,人口稀少,土地較多,奴隸主和封建帝王可以大片占用土地,作為禁區(qū),如西安的八百里秦川幾乎被秦漢時期的宮苑占領。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口的增長,土地價值的提高,已不能像早期那樣占地幾百里了。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園林藝術本身的發(fā)展。例如疊山,從主要是真山發(fā)展為假山,從稍加點綴發(fā)展為模仿縮寫,在整個布局上完成“小中見大”、“咫尺山林”、“似有深景”、“作假成真”、“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效果。大量施展人工的創(chuàng)造,在較小的范圍內,營造出深邃、宏闊、多景的效果,如清代幾處大型宮苑圓明園、清漪園、避暑山莊等,周圍也不過20里左右而已。江南園林更是在很小的范圍內,想盡一切辦法創(chuàng)造更大的天地、更多的景色。 中國園林藝術中的“借景”和“移步換景”表現手法,也是在明、清時期發(fā)展成熟的。園林范圍縮小了,園林密集了,彼此之間的關系均要加以周密的考慮。對園里、園外各個景點有機地加以布置,使園林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編輯:xuan88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