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淺談建設生態城市目標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摘要: 簡要論述了生態城市概念及其創建標準,針對目前我國城市綠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并對創建生態城市目標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生態城市; 城市綠地系統; 規劃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A 生態城市的概念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不斷升華而提出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在此過程中,聚積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但這些成就的取得卻使人類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全球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環境污染逐步擴散,城市問題不斷產生,還有各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在自然界做出迅猛還擊之后,人們不得不重新認識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和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之間的關系是共生、共榮,而不是掠奪、征服。人類的進步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遵循自然規律,保全自然生態系統,而不是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性掠奪。隨著生態意識的深入人心,專家學者對解決城市問題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建立生態城市。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特征是追求城市與自然平衡目標,為城市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途徑。 一、生態城市概念及其創建標準 (一) 生態城市概念 由于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生態城市的理論也一直處在不斷探索之中。因此,對于生態城市還沒有明確的概念限定。雷吉斯特曾提出一個概括性的定義:生態城市追求人類和自然的健康與活力。并認為這就是生態城市的全部內容。但這些過于概括的定義對我們指導生態城市的具體實踐仍然顯得十分抽象。綜合比較了眾多的有關生態城市概念,筆者認為黃肇義在其著作《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中所提出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對創建生態城市實踐有較強指導意義。其定義為:生態城市 是全球或區域生態系統中分享其公平承載能力份額的可持續子系統。它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與人工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理想人居環境[1 ] 。在這么一個城市運營模式下,人和自然和諧共處,互惠共生,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和,人為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 Yanit2sky ,1987) 。 (二) 生態城市創建標準 建設生態城市是人類保護自身賴以生存環境的客觀需要,是社會、經濟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實現全球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城市的創建標準應以社會、經濟、自然三方面來確定。生態城市的創建,具體來說,要滿足實現以下標準[2 ] : (1) 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城市。城市結構合理,功能協調,所在區域對其有持久支持能力,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適應。 (2) 保護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產業結構合理,實現清潔生產。 (3) 采用可持續的消費發展模式,實施文明消費,物質、能量利用率及循環利用率高,消費效益高。 (4) 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施,生活質量高。 (5) 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環境質量高,符合生態平衡的要求。 (6) 生態建筑得到廣泛應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間環境。 (7) 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并尊重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習性。 (8) 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滿意度高,有一個平等、自由、公正的社會環境。 (9) 居民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包括資源意識、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和環境道德觀,倡導生態價值觀,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 (10) 建立完善的動態的生態調控管理和決策系統,自組織、自調節能力強。 二、生態城市模式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一) 城市綠地系統對創建生態城市的作用 創建生態城市必須具備一個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但城市生態系統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是一個不完善的人工生態系統,其物質交換、能量循環和信息傳遞還要借助外界干擾才能得以完成[4 ] 。城市綠地系統能部分地充當城市生態系統的綠色生產者和分解者,并為外界因子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補充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和舒適清潔的環境。此外,城市綠地系統還可以調節城市小氣候,改善城市環境質量,降低城市噪音、殺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觀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因此可以說,城市綠地系統對創建生態城市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重視其規劃和實施,以期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二) 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與分類 1. 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 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因國家不同,其內容各有所異。即使同一國家的不同城市也有所差別。一般來說,我國城市綠地系統多指園林綠地系統。由城市公園、花園、道路交通附屬綠地、各類企事業單位附屬綠地、各居住區環境綠地、園林綠地、經濟林、防護林等各種林地以及城市郊區風景名勝區游覽綠地等各種城市園林綠地所組成。 2. 城市綠地分類 根據城市綠地的含義,各地各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情況以及城市綠地分類的原則、依據和方法,筆者認為如下分類比較合理[5 ] : ![]() 了解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與分類,對明確規劃對象、范圍及進一步搞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大有裨益的。 (三) 城市綠地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解放后,我國城市綠地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由于社會、經濟、人為諸因素,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F簡要歸納如下: (1) 有些城市還沒有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或已編制但貫徹實施力度不夠。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指導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創建生態城市有著戰略決策性作用。因此,對于還沒有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城市,應當組織專家盡快編制;對已經編制了的城市,上自領導下到群眾,都應嚴格地按規劃辦事,把規劃的內容落到實處。 (2) 沒有理清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是相互促進的,而不是相互制約的。一方面,經濟建設為環境綠化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環境綠化搞好了又為經濟建設創造一個舒適怡人的環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資的投入。有些城市對此認識不夠,大肆侵占甚至破壞公共綠地用來搞建設,致使城市容貌面目全非。 (3) 城市綠地系統布局不合理。結構決定功能,綠地系統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發揮。城市綠地系統要點、線、面相結合,構成網絡。只有這樣系統內部才能構成有機聯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4) 城市綠地系統三大指標不高。城市綠地系統三大指標是指城市綠化覆蓋率、城市綠地率及人均公共綠地。目前我國大多城市的這三大指標都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甚至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這種狀況對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極為不利,應在城市建設中通過多種途徑多開辟城市綠地,以彌補不足。 (5) 城市綠地系統中草坪過多,F在席卷全國的草坪熱方興未艾,許多大塊綠地全部以草皮鋪植。雖然大片草地看上去比較空曠,有異國情調,但過多的草坪必然導致城市生物多樣性銳減,城市綠量不夠,不能很好地發揮城市綠地系統的生態效益。所以應提倡以植物造景為主,注重喬、灌、草的立體搭配。 (四) 創建生態城市目標下地系統規劃的基本原則 (1) 生態優先原則; (2) 城市綠地布局要貫徹“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 (3) 重點發展城市公共綠地以滿足市民日常游憩、生活的需要; (4) 城市園林綠地按規模大小分級管理,就近服務,并依據規劃時序分期建設; (5) 盡量滿足國家有關城市規劃編制規范中的綠地系統規劃定額指標[3 ] ; 以上五點是編制和實施城市綠地系統必須遵循的原則。 (五) 對生態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幾點建議 (1) 城市綠地系統要“點、線、面”相結合,采用環網式的布局結構。對于城市綠地系統來講,環網式的布局結構可以說是最合理的系統模式。之所以稱其合理,第一,環網結構能夠使城市生態系統達到相對的穩定性,也使系統之間的能流、物流、信息流更安全快捷地流動。第二,環網式結構能夠使景觀具有相對的連續性和可達性。使人們隨時都能感受到綠色的存在。第三,環網結構可以在城市出現災害的情況下形成避災與救災的通道。第四,環網結構具有很強的延展性。這恰恰適應了城市發展的動態性,使新建綠地與原有綠地能很好地銜接起來[6 ] 。 (2) 保護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注重植物造景。許多科學家一直認為多樣性產生穩定性。Tilman 等根據他們在147 個草地實驗區的重復試驗中表明,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穩定性有積極影響。近年來興起的草坪熱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極為不利,應對這一現象加以控制。此外,園林設計要以植物造景為主,合理進行植物搭配。設計者應注重根據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位原理進行植物配置。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植物配置,不但要從功能和藝術效果上考慮色相、季相、形體、姿態、聲覺等多方面的要求,還要從生態學出發,根據地理緯度與海拔高度所決定的植物地理分布以及生境與小生境的具體情況,適地適樹。選擇合理的樹種,按照生態學中營養結構愈復雜生態系統愈穩定的原則,以多種混交為好。注重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比例與搭配。按照多種植物不第4 期張綠水等:淺談建設生態城市目標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1 ·同的生長發育規律及其相互作用與影響,注重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的搭配,各種植物之間的平面距離,立體結構(喬木、灌木、草本與地被) 及其輪廓線變化等等[7 ] 。 (3) 繼承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原有生境。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應繼承和發揚城市歷史文脈,創造積極向上的城市文化氛圍,用以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地形改造、植物配置、園林小品布置時應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盡量不要破壞原來較好的生境。特別是在郊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中,要妥善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開發,給居民創造一個優美、怡人的休憩娛樂空間;另一方面,用開發帶動保護,為保護提供必要的資金準備。有關部門應對目前廣泛存在的過度開發甚至是毀滅性開發風景名勝區的行為予以制止。 (4) 增強生態意識,完善法律制度。在我國各級城市中,城市綠地還沒受到足夠的重視。在城市園林綠化和經濟建設發生沖突時,往往以犧牲綠地為結局。有些城市中,侵占、破壞城市綠地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現象與公眾缺乏生態意識和法制還不夠健全密切相關。城市建設者和生態學家應廣泛宣傳生態意識,使公眾明白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從根源上抑制侵占綠地現象的發生。另外,要盡快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的有關法律制度,堅決貫徹綠線規定。 三、結語—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之路 生態城市是隨著人類生態意識的不斷加強而逐漸提出來的。它強調的是社會、經濟、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為今后城市建設指明了方向。讓我們高舉這面旗幟,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之路,為我們及子孫后代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存空間。 參考文獻: [1 ]黃興宇,陳勇. 生態城市概論及其規劃設計方法研究[J ] . 城市規則,1997 (6) :17~20 [2 ]黃肇義,楊東援. 國內外生態城市理論研究綜述[J ] . 城市規劃,2001 (1) :59~66 [3 ]王浩.“城市生態園林理論與實踐研究”[D] . 博士論文 [4 ]沈清基. 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M] .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8 [5 ]馬錦義. 論城市綠地系統的組成與分類[J ] . 中國園林,2002 (1) :23~26 [6 ]魏民. 構建城市的綠色網絡———安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研究[J ] . 中國園林,2002 (1) :27~29 [7 ]李翼,張綠水. 淺論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初步應用[J ] . 江西林業科技,2002 (1) :39~41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