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對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專業技術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對我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專業技術現狀的分析與思考 【作者簡介】高級風景園林師。1939 年生。1960 年于北京林學院園林系畢業后,一直從事園林管理、風景區規劃設計工作。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會員。 【提要】本文根據我國近50 年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建設的發展軌跡,提出這門專業技術中一些核心技術,如指標體系、布局結構和城市設計等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分析總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途徑,以利于本專業的進一步提高與發展。 關鍵詞:城市生態環境 生態平衡 綠地系統 中圖分類號:TU986. 5 當前許多城市正在制定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大家所使用的規劃模式, 是園林工作者從建國初期在學習前蘇聯“綠化建設”一書的基礎上, 總結我國城市規劃建設工作的經驗和教訓, 并結合我國造園理論, 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型的專業技術。從建國初期到文革結束的30 年間, 這項規劃始終處在可有可無的狀況下。改革開放以來, 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 城市生態環境惡化問題逐漸突出, 一些城市不得不付出昂貴的代價進行防治污染工程的建設。相比之下城市綠化建設不僅經濟, 而且還因改善城市環境的綜合效益理想, 受到普遍的青睞。如特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 特區城市深圳、珠海, 風景城市杭州、桂林及部分工業城市、港口城市等, 因具有良好的城市綠化環境, 對外商投資增強了吸引力, 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因此,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成為城市總體規劃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評選園林城市的關鍵性條件, 又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園林熱的形勢促進了園林專業規劃技術的發展和提高。 一、規劃的核心問題 “綠地系統規劃”中(以下簡稱“規劃”) 最明確的目標是綠地指標體系, 因指標是“規劃”的重要量化標準。城市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產物, 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聚集地。但是由于人類對自然、對自身發展規劃認識的不足, 常造成城市開發建設中的各種失誤, 因此, 不得不反復總結經驗和教訓, 不斷地彌補這種失誤帶來的危害。這正是城市規劃的滾動發展及不斷修編的目的之一, 也就是不斷彌補城市開發建設中失誤的規劃方法的發展。“規劃”需要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失衡的問題, 重塑城市自然生態。這種再造的生態環境, 是由城市特殊的需要而構成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合。所以“規劃”的綠地布局結構和功能特點是衡量“規劃”質量標準的一個重要的核心問題, 也是“規劃”技術的一個重大發展。一個好的“規劃”還必須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首先能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完成后的一個單項規劃, 屬于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階段的工作。不僅要解決綠化區內的分區布局、分類要求等, 還要對重要的近期建設項目, 提出控制與發展的具體要求, 因此, 它是分區規劃和詳細規劃的混合體。 二、規劃指標的性能 綠地指標必須是一個綜合、周密的指標體系。國家對“綠地率”的要求是: 城市新建設區不低于30% , 舊城區不低于25%。城市綠地率是在城市用地平衡中作為爭取綠地的法定手段, 但是僅靠這一指標并不能保證在城市的建設發展過程中保持或提高城市生態質量。這是因為目前國家嚴格控制占用農田擴大城市建設用地, 但又無法嚴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長。城市用地不變, 綠地率控制下的綠地是一個恒量, 由于人口的增加, “人均綠地”指標中的綠地實際上成了一個變量。所以, 因人口增長造成環境質量下降的問題以“人均綠地”指標調控是不行的。要以城市的實際人口數進行計算, 提出合理的指標數值并與“城市綠地率”互相補充以保證城市生態環境的平衡或提高。 “人均公共綠地”指標的人口基數目前不應再用城市戶籍人數計算, 應用城市實際承載人數。并根據調查測算, 確定出一個合理的城市進入公共地活動的人數占城市總人口的比例, 再確定合理的人均公共綠地的指標。特別是由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閑暇、休假時間的增加, 進入公共綠地活動的實際人數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為保證公共綠地的生態環境質量和游憩空間的情趣, 人均公共綠地指標必須與綠地容量指標相結合, 組成一對相互控制和調整的組合指標, 以保證公共綠地總量和綠地內生態環境質量的提高, 制約其它城市建設項目侵占現有公共綠地和規劃公共綠地。 “城市公共綠地分布的均勻度”這一指標制定的習慣作法, 是提出各級公園綠地服務半徑。但是在任何一個已建成的城市中, 公共綠地幾乎無法實現均勻分布的要求。因此, 它必須和城市道路和交通設施的規劃相結合, 以乘車和步行時間以及提供便利居民使用綠地的條件來發揮公共綠地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可供居民活動4 個小時的市級公園, 它的服務半徑應當乘車不超過30~40 分鐘。為居民經常活動的區級公園它的服務半徑應當是乘車不超過10 分鐘、騎車不超過15 分鐘的距離,否則在生活、工作節奏加快的今天,公園的利用率就會大大降低, 使公園也會因布局設置不合理而無法充分發揮其游憩功能。 至于城市“綠化覆蓋率”指標,是反映城市綠化管理水平的指標, 也是城市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以及經濟技術管理水平的綜合反映。各城市間差距較大, 統計計算方法難以規范化, 因此, 只是一個象征性的輔助指標。它是隨著樹木成活和生長, 逐漸提高與綠地率相關的對照關系值。 總之,“規劃”的指標體系包括: (一) 城市綠地率、覆蓋率和人均綠地的相輔相成達到在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情況下, 保證城市生態環境質和量的平衡與提高的指標組。 (二) 人均公共綠地和公共綠地容量及公共綠地均勻度三項指標的協調是保證公共綠地量與質的提高, 實現公共綠地能充分為居民享用的指標組。 (三) 這樣的組合指標體系其主要控制作用在于不斷向城市總體規劃反饋, 促使在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過程中充分考慮“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環境和綠地游憩功能的影響, 與城市總體協調, 增加綠地規劃實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三、綠地的布局結構 我們以往通常把城市實現綠地的點、線、面相結合作為布局結構的基本原則, 這是一個誤區。因為它是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口號,并不是規劃的科學規律。因為, 城市建設管理部門、國家建設部和各市園林局要求每一個城市的道路必須綠化,因此,道路必然會形成“綠線”。把城市的公共綠地視為綠點必然有路相通,綠點與綠線自然相通。每一個單位都必須植樹綠化, 當然就形成一個較大的綠面。因此,城市中的點、線、面是非結合不可的。因而它不是城市綠地結構的布局原則, 而是綠化建設管理的必然結果。“規劃”要設計的城市綠地布局結構則是根據城市的環境危害源如: 地震; 洪災、風暴、高靜風率;煙塵;噪音及水源的污染;人口及建筑的密度過高;溫、濕度的過高過低等。這些危害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環境因素, 怎樣以綠地的布局結構形態進行消除、改善和緩解?當前國內外有些城市如建筑高密度的城市采用大面積城市中心綠地來提供富氧離子, 減低熱島效應; 用楔形綠地或寬闊街道綠化將郊區森林的新鮮空氣引入城市; 用帶狀綠地、環城綠地作為防災、防震用地等。這種結構布局方案往往較易與城市總體規劃協調,組成城市的安全防護體系, 受到城市規劃建設部門的重視而被采納。這些實踐有利于我們對布局結構理論的總結與發展。 四、城市綠化空間設計 城市景觀可分為兩大類型, 即人工建筑與構筑物景觀和自然的植物與山、水景觀。前者反映了城市的文化藝術和工程技術水平, 后者體現了城市的生態景觀和環境特色。兩者結合就形成了城市的景觀特色和藝術風格。由于自然環境和城市建筑的融合, 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因此, 根據每個城市的自然景觀特色和傳統的歷史文化, 在城市空間視線的焦點地段及典型的城市景觀區, 進行城市空間設計和創意, 是城市的閃光點, 以反映現代城市富含綠量的新風貌, 也是在“規劃”中應當引起重視的問題。為使城市不僅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而且能反映時代和傳統文化藝術風格的新特色、讓城市成為人們旅游觀光、學習、教育的陣地以及政治經濟、精神文明的薈萃地, 促進智力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 總之, 展望二十一世紀我國城市經濟水平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下, 改革開放的春風將會為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大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園林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中一項重要的專業技術規劃, 同時也是城市文化藝術創作園地, 需要我們園林工作者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和變化而去探索、去研究, 以促進本專業學科的提高與發展。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