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園林小品|規劃設計 | www.www.kstxie.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成都華僑城“透視的景觀雕塑展”舉行
2008年9月21日,繼“社區空間與當代藝術”西南青年雕塑家邀請展后,華僑城將第六屆深圳當代雕塑藝術展整體移師成都,成都巡展以“透視的景觀”為主題,延續當代藝術的無限魅力。屆時,將艾未未、徐冰、白宜洛、曹暉、馮鋒、陳長偉、程大鵬、黃致陽、Jesus Palomino(西班牙)、李暉、李繼偉、梁紹基、劉建華、秦沖、秦玉芬、宋冬、Thanos Zakopoulos(希臘)、UNMASK小組、Via Lewandowski(德國)、王書剛、袁順、朱金石等眾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師作品一并呈現。此次展覽將向公眾免費開放,持續時間為3個月。 在提到這次大型當代雕塑展時,作為策展人的馮博一先生發表了藝術形態對城市發展作用的獨到見解: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在當代文化生態中尋求一個帶有公共性的話題,而這種話題本身既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公眾所切身面臨的問題,也是公眾普遍關注的公共意識,更是在有些藝術家的創作中,對這種公共話題所具有的現實針對性的問題意識的表達;其次,將如何利用特定的“公共空間”,并以一種視覺藝術的展覽方式,予以呈現我所認定的公共性話題——這次展覽的主題;第三,當由若干參展藝術家圍繞著這次展覽主題創作的作品而構成的整體展覽場域,是否轉化出新的公共話題語境?也就是說當策展人策劃的一個展覽開幕后,參展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在與公眾的互動過程中,能否使公共場所討論的公共性問題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并逐漸形成一種公共意識,而這一意識的核心即公民是作為公共權力的對立力量而存在的批判意識。 作為對展覽主題的延伸與演繹,一些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以“非雕塑”或“超雕塑”的概念向“景觀”嵌入一種“自然態”的作品樣式。自然不是人為或政治因素可以劃分和把持的。“自然態”是指改變以往對雕塑屬性的視覺理解,利用天然的材質,傳達復雜和如詩般的意念,并表述藝術家對人為的現代規劃與自然形態關系的態度,從而可以感受到個人對大自然力量和形體結構的熱衷與興趣,以及探索雕塑藝術創作的各種實驗性和可能性。其內在的觀念貫穿于把人、社會、世界的關切,悉數地反映和尊重仰仗在生存“景觀”的處理的一種關系上。具體則體現了藝術家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方式及態度。 艾未未將70根成材的黃花梨木隨意散落地擺放在展場,產生出原生態的樸素力量;徐冰利用自然界的枝葉、棕麻等材料,以燈箱的方式轉換、放大、復制了古代山水畫大師龔賢的佳作,使畫面“背后的故事”成為了有意味的形式;宋冬也是放大了中國傳統盆景的樣式,12棵樹和60噸沙子組成的大盆景,成為兒童嬉戲的場地;秦沖的《極限》傳達出水的晶瑩剔透,以及由水構成的形式美感;袁順人為地制造出被噴霧的煙氣所籠罩的“景觀”,包括了對太空、自然、城市的種種想象,在“無形”與“有形”、“虛”與“實”的裝置結構中,仿佛使觀者融入到一個日益虛幻的境地;梁紹基以蠶吐絲的方式覆蓋在鏡面上,在燈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絲光的種種變化。 藝術家們通過從自然中汲取和反芻自然的藝術創作,將人為的痕跡隱遁于作品中,置觀者予自然與人為的交界上,用藝術的方式喚醒對自然的尊重與熱愛,重整瀕臨滅絕的生態環境,開創一個能夠讓現代人反思過去,思考未來的新契機。 “透視的景觀”展覽中的22件作品,每一件都在描繪作者的世界:理想的、現實的、讓人反思的、已經消逝的等等。華僑城將他們集中起來,給予不同表現力巨大的伸展空間,統合成為一個主題,用以延續藝術文化的血脈,填補城市浮躁的空間,讓人沉淀,獲取一種力量,打破人與人、與社會、與自然之間那座屏障,抹平錯愕、焦慮、壓抑的生活表象,透視生命的本質。 未來,做為成都區域規劃建設中新功能板塊代表的成都華僑城中央歡樂區還將圍繞建筑、美術、雕塑、裝置、行為藝術等領域舉辦更多的文化、藝術活動,為這個城市平添更多藝術和文化的氛圍。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