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學山:園林綠化是“活的”城市基礎設施
“過去人們一講城市的基礎設施,提到的就是水、電、路,現在增加了一個有生命的設施,那就是園林綠化。”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唐學山開宗明義。唐學山1959年入北京林業大學讀書,自此與園林綠化結緣,從事園林規劃設計教學、科研及園林設計工作多年。在首屆中國國際景觀規劃設計大賽論壇上,他以一名園林“老兵”的身份不僅對年輕一代的爭鳴做了很好的總結,同時對新時期的園林綠化事業做了總結和展望,并以生動的案例再次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對風景園林藝術的深刻影響。他不無自豪地指出,中國山水文化、山水園林正逐漸成為世界風景園林的潮流。
造蔭造福的綠化事業方興未艾
“我們的行業是干什么的?簡單說就是改變城市生態環境的,是造蔭造福的事業。”唐學山對園林綠化事業的鐘愛溢于言表,他以乾隆皇帝北海公園御筆親封“遮陰侯”為例鼓舞大家。他指出,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其重要性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自1992年第一批國家園林城市創建至今,全國城市已有三分之一入選中國園林城市,三分之二還在努力。那些已經成功創辦國家園林城市的又向著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目標邁進,各地的縣城、城鎮也加入了“創園”的隊列。去年教育部公布的學科目錄中,風景園林上升為一級學科,全國有128所高校都設置了園林或相關專業,園林綠化事業可謂方興未艾。
隨著園林綠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園林綠化行業也大大擴展了,涉及宏觀和微觀兩個領域。唐學山特別提及杭州的城市綠化建設,該市著名的城市景點由以前的舊十景發展成今天的三十景,市域內建成了大批風景點,成為全世界聞名的風景城市,其中既有西湖西進大手筆綠地規劃之功,更離不開對一各個景點的精心設計。“清華李樹華教授和EDSA李建偉關于行業發展的爭鳴實際上是可以統一起來的,李建偉講的是宏觀方面的綠地規劃,李樹華析的是微觀領域的項目設計,宏觀是由微觀組成的,我們既要把宏觀把握好,又要把微觀做扎實,園林綠化事業才能健康發展。”唐學山解釋道。
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傳承中創新
園林綠化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園林作品的生命力不僅僅在于綠地上蓬勃生長的植物,更在于根植于園林作品中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唐學山本人不僅園林造詣深厚,國學功底也很深,書法雕刻都有很高的造詣。在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他提到了四個層面,即:雄渾浩茫的文學與藝術、博大寬容的哲思氣質、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兼收并敘的文化表征。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他說,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山水文化融入中國古典園林,從而創造出以自然山水為骨架的中國山水園林,而今這一造景形式正被輸出到世界各地,并逐漸成為世界風景園林設計的潮流。
“中國現代園林設計在傳承傳統的同時還要有自己的進步創新,這樣才能在新時代煥發更強勁的生命力。”唐學山強調。他以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入口的和諧闕為例,詳細解析了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園林。在奧林匹克公園入口處,兩個對稱的民族和諧闕圖騰柱高21米,上部裝飾著高溫釉彩陶瓷鏤空浮雕,從上到下分別是比翼鳥、連理枝、并蒂蓮,象征萬物和諧共存。下部為花崗巖石的“斗拱”造型,中國傳統建筑上的一個部件,經設計師的觀察和思考以新的形象展示,可謂巧妙至極。在民族和諧闕北面正中,是圓形的中華民族農歷壇,在農歷壇上刻有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節氣和反映中國農業生產活動的“春耕”、“夏鋤”、“秋收”和“冬藏”的浮雕。中間圓形部分是類似于風水羅盤的設計造型。這些鮮活的案例,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不僅在現代風景園林中可以得到完美詮釋,而且可進一步創新與升華,使之煥發新的生命力。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安徽推行城鎮園林綠化林長制
近日,(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相關工作方案要求,2018年建立城鎮園林綠化林長制相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責任體系;2020年修編完善城鎮綠地系統規劃、完善城鎮生態網絡規劃、全省所有城市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詳細】
河北衡水:以園林綠化打造城市“高顏值”
近年以來,我市(河北省衡水市)園林綠化不斷升級,改變了原先單一的綠化格局,謀劃實施了一批高標準、高質量重點綠化建設項目,全市園林綠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1.19%,綠地率達到36.91%,人均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