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前院長秦佑國教授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編者按:秦佑國,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前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筑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物理分會理事長,中國建筑學會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建筑促進會主任,中國聲學學會環境聲學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

一、從清華學生到清華建筑學院教授、院長,我很幸運、很滿足
不久前,在清華大學一次圓明園國際學術論壇上,記者認識了秦佑國?授。這是一位頭發花白,個子高高,清瘦、卻很有神采與氣質的老知識分子。當時,秦教授對圓明園遺址公園發展方向的講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采訪這位老?授就被列入記者采訪的計劃之中。
秦教授很忙,經過多次聯系,終于在一個周末的上午,在他的辦公室中實現了面對面的采訪。俗話說:“人不可貌相”, 秦教授若走在大街上,看上去只不過是一位普通的老人。然而,當你走進了他的世界、認識他、了解他,就會為他的才華、能力,為他做出的眾多貢獻所欽佩、所折服。
秦?授是江蘇江都人,1961年從省重點中學江蘇省揚州中學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的建筑學專業。1965年趕上了四清運動,做為四清工作隊成員之一,來到了北京遠郊區延慶。文革開始后返回學校,直到1968年才被分配到郵電部工作。
“能分配到北京部機關里工作,可真不錯。”記者說道。
“哪里是在北京的部里。”秦教授擺擺手?續道:“我被郵電部送到位于上海崇明島的解放軍農場參加勞動鍛練了一年零八個月,之后,才來到位于湖北的一片荒山上參加建設一家電訊工廠,郵電部的三線工廠。在這里我一干就是八年,直到1978年考研究生才回到清華。”
“清華大學本科難考,那么研究生一定也很難考吧?”記者問道。
“確實很難。”秦教授繼續道:“我考的是建筑物理研究生,離開學校10年后來參加數學、物理和英語的考試,很難。那一年,建筑系錄取了21名研究生,而這21位研究生后來被清華大學留校當老師的只有3人。”
“81年留在清華大學,正好是文革中斷科研10年后,填補空擋,承上啟下的時候,我在建筑聲學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中取得不少成果,得到國內聲學界的認可。我先后擔任了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研究所所長。到了1988年我獲得了副?授職稱,而兩年后的1990年被破格升為?授,我當時得到了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發表了幾篇高質量的論文。那一年全校破格提了18位50歲以下的正教授,大都是1981年那批留校的研究生。”
“清華大學的教授含金量是很高的,而建筑系又是清華一個歷史久遠、實力深厚、名揚世界的著名院系,因此要獲評清華大學的建筑學?授,一定是具備相當實力的,這說明您在清華大學的教學與科研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記者說道。
秦教授語氣十分平淡地說道:“就是這一年在行政職務上我被提升為清華建筑學院副院長,主管科研和行政。在副院長崗位上干了7年之后,又被升為院長,一干又是7年,直到2004年底61歲時才從院長崗位上退下來。”
記者此時才了解到,坐在自己對面的這位老人,不僅是一位清華大學的建筑學?授,還是一位多年擔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的學者型領導,這更加深了我對他的敬佩,于是便問道:“象您這樣有才華的人應該為國家多做些貢獻,您應該還未退休吧?”
“我已67歲了,尚未退休,目前還是教授、博導,學術委員會主任。還在上課,博士生的課、碩士生的課,還有本科生的課,當然還在帶研究生。”秦?授回答著,繼續道:“我感到自己從一位本科學生、研究生,到副?授、?授、副院長、院長,我的一生精力、能力,我的真情、摯愛都獻給了清華大學、獻給了我的學生。能實現這一切我感到非常幸運、非常滿足了,我喜歡當老師。”
二、在中國高等?育與人才培養上做了幾件大事、實事
“您在清華大學從學生到老師、到院長,一年年、一步步、一個又一個階段走過來,算起來已整整39年了。您在教育與科研兩個領域一定做過許多大事、好事,若例舉起來肯定幾個小時也說不完,所以我想,您就談談對國家高等教育事業與科學技術發展影響大,您本人也印象最深的幾件事吧。”記者誠懇地說道。
秦?授點頭后,回憶道:“我擔任過三屆12年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筑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各大學的建筑學院申請設立博士點,學科點申請重點學科,都要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筑學科評議組的評議、審定、并通過。他又繼續道:“我同時又擔任過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育評估委員會主任。全國目前開設了建筑專業的大學共有220所,但一個大學的建筑專業必須經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育評估委員會評估通過后,從該專業畢業的本科生才能獲得建筑學學士,否則只能是工學學士。”
“那么建筑學學士與工學學士兩者之間有何區別呢?”記者問道。
“有區別。”秦教授回答著繼續道:“獲建筑學學士后,工作三年就可以考注冊建筑師,而工學學士需五年。在擔任評估委員會主任期間我主持了對評估章程、標準、程序的修訂。并代表中國在有8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建筑學專業評估國際互認的《堪培拉協議》上簽字。所以,中國的建筑學專業評估是符合國際規則的,而評估的過程也是非常科學、規范、嚴格的。中國在1992年開始評估,當年只通過了清華、東南、同濟、天大等四所大學。到了2010年全國也只通過了45所大學。”
“評估嚴格才能造就各大高校高質量的建筑院系。但在公關送禮十分盛行的情況下,您做為評委會主任,一定會有許多大學為了評估通過對您采取公關活動吧,那您是如何應對的?”記者直截了當地問道。
“公關對我是不起任何作用的。”秦教授繼續回答道:“因為我們的評估程序、標準都是公開的、規范化的。我身為主任不會發表對其它委員具有指示性、暗示性、傾向性的表態,而且在最后表決時是無記名投票,我和其它委員一樣也只有一票的表決權。”
聽到秦?授的回答,再看到他談話中流露出的直帥、耿直的性格,秦?授高尚的人品不禁讓記者更將欽敬。于是記者又問道:“在中國?育、人才培養方面,還有哪些有意義的大事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感到還有兩件事十分有意義,一件是宏觀上面對全國高校的,但起因還是在清華;一件是清華建筑學院內的事。”秦教授繼續道:“我在擔任院長時,清華建筑學院遇到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教師提升副教授、教授,以及研究生獲得學位都要求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但當時要求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才算數,有的還要求SCI檢索。而建筑學的期刊只有三、兩種是“核心期刊”,至于SCI檢索期刊根本沒有。我就根據建筑學的特點和建筑界對各種期刊學術性的認可度,擬定了一個“建筑學重要期刊目錄”,建筑學院建筑學的教師和研究生在這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就可以“算數”,可以計入職稱提升和學位授予所要求的論文數。通過與學校人事部門和研究生院的意見交換,得到了學校的認可。我知道同樣的問題在全國高校的建筑院系都存在,為此我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筑學學科評議組上拿出了清華的《建筑學重要期刊目錄》,在六個委員討論修改后,共同簽署認可,“供各高校建筑院系參考”。原件在我這兒保存,復印件可以跟我來要,但不散發。后來我每到一個大學進行建筑教育評估視察,都對那個大學的校長談建筑學專業的特點,建筑學教師提升職稱的標準不同于一般工科,許多大學接受了我的意見。
“這事確實非常有意義。現在許多刊物很不嚴肅,只要給錢就刊登論文,這實際上造成了學術的不公正、不公平,您確確實實為中國的建筑教育事業做了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好事。”記者聽后十分感概的說道。
“我個人也認為這件事十分重要。”秦?授繼續道:“還有一件就是我通過努力,想出了不依靠國家下撥的公派留學生經費,而是與國外大學互換留學生以及從國外籌集資金等辦法,分批把清華建筑學院年輕教師公派出國。在我擔任院長的七年中,總共派出了28位年輕教師,其中去哈佛大學的就有12人,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有6人,這些年輕?師學成后不僅具有國內的博士學位,又有教學與設計經驗,還獲得了海外學習深造的資歷。令人高興的是,這28位派出國的年輕教師全部學成歸國,無一人流失。這批高素質、高水平的青年?師,極大地提升了清華建筑學院?師隊伍的整體層次。”
“又做了一件實事、好事。”記者興奮地繼續道:“有了高層次的?師隊伍,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與博士后,清華大學才能名實相符,長期保持世界一流名校的地位。”
秦?授點頭表示贊同。記者心想,秦?授多年耕耘在中國高等?育一線,一定會獲得許多榮譽吧,但采訪中秦教授并未對此多談。
采訪后,記者才陸續了解到,秦教授獲得過國家級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教育獎,北京市教學優秀成果一等?、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北京市優秀教師,以及“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在由清華大學研究生無記名投票推選中,秦教授被學生們七次選為“良師益友”,在開展“良師益友”活動十周年紀念會上,秦教授得到了“感動清華”的獎牌。這是對這位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的老?授、老院長最公正的贊譽與褒獎。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