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讓水成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
十年間,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鎮化率從2004年的41.76%上升到2014年的54.77%,與之相伴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環境和資源問題日益凸顯,其中,城市水資源供需矛盾嚴重。
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110多座嚴重缺水。一方面城市水資源緊缺,另一方面城市內澇、水污染、熱島效應、生態系統污染等問題頻發。
針對以上問題,國家積極推進“海綿城市”的試點建設工作。近日,財政部網站正式公布首批獲得財政補貼的試點城市名單,根據競爭性評審得分,河北省遷安市、吉林省白城市、江蘇省鎮江等16個城市在列。
由外延式到內涵式生長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2014年11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文簡稱“技術指南”),明確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建設路徑和基本原則,并進一步細化了地方城市開展“海綿城市”的建設技術方法。
此“技術指南”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12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談到的,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這是在補土地城鎮化時期只重地面建設,不顧地下建設的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部副研究員馬慶斌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很多城市存在既缺水又怕下雨的水資源結構性問題。其實,城市缺水除了節水、調水,還應充分利用最為廉價的雨水。與過去城市外延式發展不同,“海綿城市”旨在建設好城市的垂直系統,讓城市能自由呼吸吐納,蓄水與排水結合,讓水成為城市的一部分。
目前,我國城市水污染狀況十分嚴重。有關數據顯示,全國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約一半城市市區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地面硬化是引發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加劇熱島效應的一個重要因素,其直接減少了城市綠地面積,阻斷了雨水補給地下水的途徑,使地下水位難以回升,進一步加劇了城市的干旱缺水和地面下沉的問題。而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提升城市的蓄水能力,有效緩解地下水不足和路面下沉的問題。
“技術指南”中提出,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區域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是針對中國眾多城市缺水、水污染、資源退化等狀況,目的是建設宜居、可持續發展、節水型城市,讓更多雨水再資源化,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城市發展質量和宜居舒適性,增加含水設施,蓄水裝置。改善城市熱島效應。整體優化城市生態、生活、生存環境。
同時,方創琳也指出,海綿城市只是改善和提高城市發展質量的一種路徑選擇。未來如何落地和推廣還要根據城市特征和后續政策的跟進情況來看。
“海綿城市”除了對城市生態建設有利,同時也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馬慶斌認為,以前靠地面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現在從物質的水泥城市變為生態的健康城市,地下空間的建設將推動經濟發展拉動投資,其拉動產業的能力將不亞于地面建設的拉動效果。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