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完善生態補償制度 涉森林草原等七大領域
寧夏回族自治區日前出臺《關于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自治區空間規劃實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確定將在森林、草原、濕地等七大重要生態領域,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建立生態保護補償相關制度,是實施空間規劃的重要保障。《意見》明確,將以“三區三線”為依據,強化生態保護,確定生態補償重點領域,分別建立森林保護補償制度、草原保護補償制度、濕地保護補償制度、荒漠保護補償制度、水源地保護補償制度,探索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開展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
為確保生態保護補償各項制度落到實處,《意見》提出將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其中包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機制,對在生態保護紅線內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居住生活的農戶以及其他影響生態環境的主體進行有計劃、分批次逐步退出,嚴格禁止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新增開發建設行為出現在生態保護紅線區內;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整合中央和自治區生態保護資金,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支持力度;建立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對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或惡化的地區,增加或扣減轉移支付資金。
編輯:ludan
相關閱讀
政策解讀:《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意見》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來,中央再次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詳細】
青島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56項任務
青島市委、市政府日前印發《青島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等56項改革任務,推動青島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宜居、幸福、現代化國際城市建設新格局【詳細】
綠色發展要轉變傳統環保模式
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是營造有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轉變傳統的環境保護模式,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社會治理手段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切實推動綠色發展。【詳細】
安徽:生態補償機制四年內全面推廣
生態補償,是一種讓生態環境保護者或受害者得到補償的制度設計,以“誰受益、誰補償”為原則。 2011年起,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流域實施。 2014年,全省首個省級層面的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落子大別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