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人物訪談 ![]() |
|
王向榮訪談
日期:2008-06-04 來源:《城市建筑》雜志 作者:王琳 李有為 我要評論()
王 琳: 建筑與景觀共生于土地,您認為這兩者應共同遵守的土地倫理是什么? 王向榮:任何優秀的非臨時性建筑或景觀都屬于所處地塊的一部分,移出這片土地,它將失去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即它不應該是可移動的。特別是景觀,它應該是順應自然過程的,是對自然進程的管理。 王 琳:當今,建筑與景觀設計所共同面對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王向榮:適用與好用,這是建筑與景觀最基本的社會意義。 王 琳:在實踐中,您是怎樣應對生態與可持續問題的? 王向榮:設計是一個人為的過程,完全順應自然不加任何干涉的設計是不存在的。但是,設計本質應該遵循自然,將創作作為自然演進的一個部分。這是我們的生態觀,也是我們的實踐中最主要的生態原則。在設計中,特別是在一系列大尺度的設計與規劃中,我們珍視場地或地域中的自然及人文屬性,珍視場地原有信息,并試圖延續區域的自然特征。我們的設計是屬于地塊的,而非強加于某塊土地,是讓地塊的自然歷史與未來銜接的設計。 王 琳:您如何看待景觀與景觀設計? 王向榮:不同的人對景觀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行業或學科對景觀也會有不同的定義。我理解的景觀有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廣義的景觀指一切可見的事物;狹義的景觀指地球上天然形成的地表物(自然景觀)以及附加在這些地表物上的人類活動的形態(文化景觀)的總和。 景觀設計是一種職業,是保護、管理自然景觀,保護、管理、恢復、改造、創造文化景觀,并使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和諧共生的職業。 王 琳:您是如何看待中國建筑與景觀的遺產問題? 王向榮:中國建筑與景觀中最主要的遺產并不是物質遺產,而是精神遺產,即“自然是我們的老師”,這一精神遺產在今天具有積極的普遍意義。因此,我們應該在新的社會條件下,拓展我們固有的自然觀。實際上,自然包括許多不同的層面,每個層面都有各自的屬性,自然絕不僅僅意味著天然形成的、視覺優美的風景,它還包含著文化景觀的內容。 王 琳: 您認為當前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的關鍵詞有哪些? 王向榮:社會責任——今天的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改良的手段;地域——全球化的進程使得世界逐步向一體化邁進,但建筑和景觀是維護每個區域固有的特征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可持續——對環境友好的、好用、好看、便宜的建筑和景觀;平衡——不以任何單一要素為導向,而是尋求社會、經濟、科學、藝術等諸多因素之間的平衡。 王 琳:請您談談生態學與現代藝術的關系。 王向榮:藝術伴隨著人類的起源就已出現,而生態學卻只有百余年的歷史。在生態學出現的時期,生態和藝術曾經是兩個完全對立的范疇,而現在,兩者是互相滲透、互相交叉、互相融合的。生態并不意味著純天然,而藝術也并不意味著純人工,許多藝術的思潮來源于生態思想,許多生態修復的土地借鑒了現代藝術的思想。生態學改變了人們固有的藝術觀念,“美”不再是藝術的目的和評判藝術的標準。生態學也改變著人們固有的景觀觀念,今天的景觀不再意味著“如畫”。今天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在設計中尋求生態與藝術之間的共融與平衡。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