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綠色奧運”與北京城市環境改善:首都城市綠化
日期:2008-06-10 來源:中國網 作者: 我要評論()
按照“辦綠色奧運,建生態城市”的要求,北京市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觀。2007年6月,首都綠化委員會和北京市園林綠化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2001年北京申辦第29屆奧運會主辦權時,向全世界承諾的7項綠化指標已基本完成。據介紹,“全市呈現了城市青山環抱、市區森林環繞、郊區綠海田園的優美景觀”。 ——北京奧組委官方網站,2007-06-17。 1.全市林木覆蓋率接近50% 2000年底,北京市林地面積93萬公頃,林木覆蓋率為41.9%。到2005年底,全市林地總面積達105.4萬公頃,林木覆蓋率達50.5%;2006、2007年,全市林地總面積繼續增加,林木覆蓋率達到了51%以上。 2.山區林木覆蓋率達到70% 北京市山區約占全市國土總面積的62%,經過多年的造林綠化,山區森林資源總量迅速增加。2000年,山區林木覆蓋率為57.23%;2004年達67.85%;2005、2006年,山區人工造林新增面積16000多公頃,林地總面積達到89.7萬多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69.52%;2007年林木覆蓋率達到70.49%。 3.形成三道綠色生態屏障 2006年底,北京市山區、平原和城市綠化隔離地區的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基本形成,實現綠色環抱北京城的目標。 4.“五河十路”兩側形成2.3萬公頃的綠化帶 “五河十路”綠色通道建設是首都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工程,是構筑平原生態屏障的骨架工程。“五河”是指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溫榆河、北運河;“十路”是指京石路、京開路、京津塘路、京沈路、順平路、京密路、京張路、公路二環等8條主要公路和京九、大秦兩條主要鐵路。“五河十路”總長1000公里,涉及12個區縣98個鄉鎮。綠色通道建設工程從2001年開始,目前基本完成,實現了“五河十路”兩側形成23000多公頃綠化帶的承諾。 5.市區建成1.2萬公頃的綠化隔離帶 2006年底,綠化隔離地區已實現綠化總面積1.264萬公頃,種植各類喬、灌木3000多萬株。目前,大部分綠地已郁閉成林,形成了環繞城市的綠色生態屏障。 6.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 2000年,北京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6%。2006年底,已達到42.5%,實現了市區城市綠化覆蓋率40%以上的目標。到2006年,建設公園綠地160余處,綠化面積700余公頃,改善了地區環境質量,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閑娛樂場所。按照“綠不斷線、景不斷鏈”的要求,進一步綠化美化了長安街、二環路、三環路、四環路等城市重點道路。 7.自然保護區面積不低于全市國土面積的8% 北京市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力度,全市共建立自然保護區20個,總面積13.42萬公頃,占北京市國土面積的8.18%,完成了申奧報告中提出的“自然保護區面積不低于全市國土面積的8%”的指標。目前,北京地區基本形成了西部蒲洼、百花山,北部松山、玉度山、喇叭溝、云蒙山、霧靈山,東部四座樓等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山區自然保護區屏障。平原以野鴨湖、漢石橋、拒馬河、懷沙-懷九河等庫塘、河流濕地為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網絡,使全市90%以上國家和地方重點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得到保護。 然而,在大規模綠化建設的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例如,近幾年北京城市改造步伐加快,各種建筑項目劇增,毀壞古樹事件也屢見不鮮。據2005年古樹普查統計,北京現存百年以上的古樹名木有三十多個樹種、40449株(其中一級古樹5896株,二級古樹34553株),比1988年第三次古樹普查的五萬余株減少近萬株,平均每年減少約500株。《“綠色奧運”的隱憂》,《瞭望》周刊,2007年1月9日。 同時,近幾年新建完工項目綠地率普遍不達標,部分開發商為追逐利益,用各種手段少建綠地,甚至侵占綠地,致使綠地流失的情況比較嚴重,對此,社會輿論反應強烈。2005年,據有關部門對北京市近期完工的28個建設項目綠地率進行抽樣復核,發現有23個項目的綠地率不達標,占82%,共缺失綠地面積65727.1平方米。這種現象是以前少見的。如按這個比例綜合分析推算,則北京市全年要流失綠地約293公頃,約相當于4.3個北海公園的面積。此外,北京市已建成38個高爾夫球場,大多沒有應有的審批手續,占用了大量公共綠化空間。《“綠色奧運”的隱憂》,《瞭望》周刊,2007年1月9日。 專家認為,亂砍濫伐、肆意侵占綠地等現象愈演愈烈與綠化監察隊伍削弱有關。1990年7月1日頒布的《北京市城市綠化條例》中的很多條款已不適應今天社會發展的需要。如審批部門不管驗收、監察部門無權處罰;在綠地率保障問題上,針對違規行為沒有監管和處罰條款等等,需要進行制度建設和機制創新。(作者:李嬌,2007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獎獲得者,第九屆科學傳播大會(PCST-9)世界最高獎Jvnior Award(青年獎)獲得者,自然之友志愿者。) 本文摘自《中國環境的危機與轉機(2008)》,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中國網獨家發布。其他媒體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轉載,否則將負法律責任。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