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三道生態屏障 護衛綠色奧運
日期:2008-06-27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潘少軍 劉 毅 我要評論()
●第一道屏障:在沙化草原區通過沙障、灌草結合的措施固定流沙 ●第二道屏障:在壩上及雁北地區營造防護林帶和林網,阻止風沙侵襲 ●第三道屏障:在北京及城郊地區建設縱橫交錯的綠化網,形成空氣凈化器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今天風沙起,明天到北京。”這是在北京市境內的五大風沙危害區之一——延慶縣康莊地區,曾經廣為流傳的一首順口溜。 延慶縣位于北京的西北部,距北京市區74公里。2000年,我國開始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延慶縣被列入工程范圍。到2008年,康莊風沙危害區完成荒灘造林2733公頃。如今,這里綠樹掩映,成為迷人的郊野公園,為首都筑起一道綠色的生態屏障。 康莊的巨變,是我國加強防沙治沙等生態建設、履行“綠色奧運”莊嚴承諾的一個縮影。 京津周邊植被蓋度增加 可持續發展初現 土地沙化是我國當前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也是實現‘綠色奧運’承諾的一個嚴重制約。 為強化防沙治沙、實現“綠色奧運”的目標,我國啟動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一批防沙治沙重點工程。近幾年來,中央每年投資140億元人民幣,對重點地區沙化土地進行防治,年均有效治理面積達100萬公頃。從2000年到2007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5省區市的75個縣(區、旗)實施,累計完成治理總面積669.42萬公頃。 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公室主任劉拓介紹,目前京津周邊地區平均植被蓋度比8年前增加了20%,并基本形成了抵御風沙危害的三道生態屏障——在沙化草原區通過沙障、灌草結合的措施固定流沙;在壩上及雁北地區營造防護林帶和林網,阻止風沙的侵襲;在北京及城郊地區建設縱橫交錯的綠化網,形成了功能強大的空氣凈化器。 “經過專家測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了22%,其中四成來自于工程建設。”劉拓說。沙區新興了一批特色種植、養殖、加工和生態旅游等支柱產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為1622萬農牧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與2000年相比,工程區農民人均收入增幅近60%,150萬人實現了脫貧。 防沙治沙實踐,不僅改善了我國的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改變了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牢固樹立了綠色理念,社會公眾增綠、愛綠、護綠的生態文明意識顯著增強。 實現綠色奧運莊嚴承諾 沙塵不會影響北京奧運 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新聞辦主任曹清堯介紹,中國政府將“綠色奧運”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三大主題之一后,針對風沙危害治理、國土綠化和奧運場館綠化美化等采取了許多重要措施,極大地改善了北京及其周邊生態狀況,實現了綠色奧運的莊嚴承諾。 統計資料表明,由于植被增加、裸露沙源減少,歷史上一度肆虐京城的浮塵、揚沙現象,特別是沙塵暴天氣發生頻率明顯下降,由上世紀50年代的年均3.2次下降到目前的年均0.4次。2007年,北京市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占全年比重達到67.4%,收獲246個藍天,比2001年提高了近15.6個百分點。 “沙塵暴是一種自然現象,要徹底消滅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通過防沙治沙工作,減少沙塵暴的發生和危害。”劉拓說,北京奧運期間不是北京沙塵頻發的季節,而且北京的沙塵暴呈遞減的趨勢,對2008年奧運沒有影響。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