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會議展覽 → 會展報道 ![]() |
|
[推薦]聚焦災后重建和生態優化
日期:2008-06-23 來源:中國建設報版 作者:李兆汝 我要評論()
6月19日至20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08城市發展與規劃國際論壇暨首屆河北省城市規劃建設博覽會在河北省廊坊市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河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胡春華,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書記趙勇,河北省副省長宋恩華,以及兩院院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周干峙等出席了開幕式。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災后重建——生態城市,我們共同的家園。論壇就災后重建、城市規劃、生態城市、生態防災減災、綠色交通等重要議題進行研討,旨在尋找解決保護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供應的良策,建設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的城市。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中,營造綠色交通出行,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打造宜居生態安全城市,同時科學借鑒相關經驗和教訓,共同應對中國城市面臨的各類防災減災等城市安全問題。 仇保興在綜合論壇作了題為《災后生態城市重建綱要》的主旨報告。他在報告中說,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類的居住方式從分散式轉向集中式,伴生著環境、安全、能源、社會、水資源等方面的危機。我國以密集型城市為主的城市化模式,更容易放大各類災害效應。這次汶川大地震災區死亡人口已近7萬人,大多數死亡在城鎮。以北川縣為例,縣城幾乎近一半人失去生命,而農村死亡率約為1.5%%。因此,建設生態城市,是應對此類危機的綜合方案,繼上世紀初“田園城市”、“新城”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地震后建設的城鎮,應該成為生態城,這樣可以進一步把災后的城鎮建設得更加舒適,更加可持續。 在談到災后重建生態城的模式選擇時,仇保興說,生態城有四種類型:一是技術創新型生態城市,二是適用宜居型生態城市,三是逐步演進型生態城市,四是災后重建改造型生態城市(鎮)。生態化重建規劃能促使受災城市改變原先的演進軌道,跳躍性地獲得抗災害能力、系統的自主適應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他同時指出,生態城市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安全、舒適、生態友好之城。在災后城鎮重建的適用技術方面,要有明確的項目。比如:避災和應急避難場所相結合的綠地系統;可步行城市;依據低沖擊開發模式的雨水收集利用,大面積應用可滲透地面等。 在談到災后重建的基本策略時,仇保興強調了五點意見: 一是近期與遠期工作目標相結合。先落實過冬安置房,后展開重建工作;先對原有城鎮總體規劃進行反思改造,后安排項目建設;先恢復生命線工程,后一般性建筑和項目;先修復加固輕損建筑,后重建震毀建筑;先恢復農村,后進行城鎮重建;先展開輕毀城鎮修復,后進行重毀城鎮重建。 二是專家參謀與市民參與相結合。專家優勢在于了解并掌握國內外災后重建的經驗教訓,生態城市關鍵項目,專業知識和技能;民眾優勢在于了解當地需求,對地方風土人情和建筑風格有認同,對自己擁有的房產重建的利益具有相關性。 三是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與群眾主人相結合。政府做好重建規劃、基礎設施修復建設、公用設施、建筑質量監督;企業受所有者委托組織建筑的設計、加固、建設;民眾根據自身的財力、原有建材的利用和金融部門的貸款、自主決定設計、建設、施工者,充分發揮自主性和積極性。 四是城市生命線工程恢復和生態工程規劃相結合。規劃一步到位落實生態工程項目;生態城基礎設施項目的“嵌入”和持續優化;結合城鄉基礎設施重建逐步實施生態工程項目。 五是城鎮硬件重建與精神家園重構相結合。城鎮生命線工程的恢復,公用設施重建、生態項目優化;當地群眾自力更生、重建家園、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注重城鎮特色重構,為人民群眾創建可持續發展、永遠增值的資源。 最后,仇保興強調,災后重建生態城鎮需要理性思考。要以更開放的胸懷,更具創新性的理念,更廣泛地調動各種積極因素;更加尊重生態自然環境、普通民眾的根本利益和本地傳統文化;明確目標、項目、步驟,不僅為災后幸存者建造更安全、舒適的生態城,而且也要著眼于他們的子孫后代的生活更美好;重建后的城鎮不僅僅具有生態城的典范影響,而且具有可復制、改進、推廣的深遠意義。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