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規劃設計頻道 → 規劃設計動態 ![]() |
|
科學規劃引領南京城市發展
日期:2008-10-16 來源:南京日報 作者: 我要評論()
前不久,一位準備在大陸設廠的臺商考察江寧,看中了一片山地。但是,南京市規劃局工作人員卻告訴他,這片山地處于南京規劃控制的生態隔離帶范圍內,建議他把廠設到江寧科學園內,并向他詳細介紹了南京規劃城市生態隔離帶的意義和前景。臺商聽完介紹當即拍板:“南京的城市規劃標準高控制嚴,這給企業創造了規范優良的環境。我就把投資放在南京了,而且接受你們的選址建議!” 這些年,我市新項目選址,第一個要咨詢的都是規劃局。不但企業要找規劃局,南京老百姓買房子也經常打電話到規劃局,咨詢小區及周邊道路、管線等各方面的規劃。城市規劃已經和南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就像南京一位老規劃工作者感受到的那樣:“改革開放30年,南京城市規劃最大的變化,是從‘專家紙上畫畫、墻上掛掛’,變成了‘百姓嘴上常講、做事常想’。” 從“關門規劃”到“開門規劃” 南京城市人口規模應當多大?產業和城市空間應當如何布局?昨天,南京市規劃局在規劃網上公布了18個研究專題,向市民征求意見,為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城市總規編訂集思廣益。而此前,規劃局選出了88項專題規劃,面向市民征求意見,最終在收到的上萬條市民建議中,評出了十多條“金點子”。這些金點子已經在編訂工作中得到采納。 在南京,所有的城市規劃確定前都要公示,接受公眾質詢。大門打開了,規劃局成了“新聞富礦”,也成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最關注的部門之一。面對這樣的壓力,南京市規劃局副局長葉斌很坦然:“一些問題在規劃確定前發現是好事。公眾的監督時刻在鞭策我們做出更高水平、更負責任的規劃! 從補建設欠賬到引領建設 1978年11月,南京市成立規劃局,在當時,這是繼北京之后全國成立的第二個規劃局。改革開放后很長一段時間,規劃局的工作都是在“補欠賬”——哪里要建設了,就拉過去做個規劃。 這種現象從2000年以后得到徹底扭轉。 新千年伊始,南京經濟飛速發展,城市面臨“爆炸性”發展態勢。出了明城墻,南京該怎么建?此前國際最流行的方案是圍繞主城建“衛星城”。在1995年頒行的城市總規中,就是這樣定的。但此時,經過西方城市多年實踐后發現,衛星城模式下資源依然集中流向主城,并不能起到完全疏散的效果。為此,我市組織全球一流專家對95版總規進行修訂,確立了組團發展、建立功能完備的新市區的戰略,這就是2001年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確立的“一城三區”發展戰略。 7年來,“一城三區”的城市總體規劃得到嚴格執行,南京城市資源大多數都投在新城和新市區的建設中,目前規劃中的3個新市區,江寧已經基本建成,仙林和江北也完成了四分之一。 “在1978年,南京城市只擴張了1.8平方公里,但是從2002年到2006年底,南京城市擴張的速度達到了每年40平方公里!比~斌說,“即便是這樣的速度,南京城市布局也沒有亂過,‘一城三區’的戰略規劃得到嚴格遵循,這是適度超前規劃引領城市建設的成功實踐! 從一部規劃到一個體系 在規劃局采訪時,記者嘗試使用了規劃局的南京城市規劃信息管理系統。在南京平面電子地圖上,點擊新街口的德基廣場地塊后,數據庫自動進行加載。隨后,該地塊最新的三維衛星圖呈現在記者眼前,在衛星圖的一角,呈現的是該地塊的控制性詳規、管線規劃、交通規劃、重要歷史建筑保護規劃、商業建設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將該地塊所涉及的規劃項目“一網打盡”。 近年來,我市每年對規劃的財政投入達到5000萬元,綜合投入超過1億元。在這個基礎上,構建了一橫一縱的規劃體系——縱向的有城市總規、分區規劃、地塊控制性詳規三個層次;橫向的則包括保障城市運行的專項規劃(比如防洪、電力、通訊、近郊公園等)和提升城市品質的專項規劃(比如明城墻風光帶建設、秦淮河綜合整治、特色街鎮等)。各類城市規劃的總數超過了200部。 通過多層次的規劃工作,南京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一本總規管一城”,變成了今天的“一個規劃體系管一個地塊”,做到了“沒有不經規劃的項目,沒有不按規劃建設的項目”。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