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濕地 ![]() |
|
溱湖濕地——探索濕地綜合保護成功之路
日期:2008-11-13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記者 陳瑋 我要評論()
![]() 賈治邦局長視察姜堰溱湖濕地 22日上午,賈治邦局長在視察姜堰市溱湖濕地保護區時指出,濕地是地球之腎,它與森林是國土生態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保護好濕地,可以改善區域氣候,優化生態環境和城鄉人居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濕地還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發祥地,是人們自然觀光、旅游、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并為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對象和實驗基地。過去我們對濕地的作用認識不足,現在國際社會重視了。國務院把這一職能交給國家林業局,擔子重、責任大。我們要通過大力宣傳,引導人們關注濕地、保護濕地、珍愛濕地。溱湖濕地的保護工作初見成效,有示范作用,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2006年4月6日,首屆中國濕地生態旅游節在江蘇省姜堰市溱湖國家濕地公園開幕。隨后,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辦中國濕地生態旅游節和溱潼會船節。今年10月20日至22日,國際濕地研討會又在這里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代表齊聚溱湖,就“濕地保護·積極應對全球氣候”這一重大議題展開積極而深入的探討。與此同時,溱湖濕地也因為它探索出了一條保護和利用相結合的濕地綜合保護之路而被更多人了解和認可。 溱湖濕地,位于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交融的蘇中里下河水鄉。這里水網縱橫、水草豐茂,遠古時期曾是麋鹿群居的樂園。由于自然演化和人為干預,溱湖濕地生態系統漸遭損壞,濕地生態功能明顯損傷,濕地面積急劇下降,溱湖水質出現退化,環境污染漸趨嚴重……保護溱湖濕地,已經顯然刻不容緩。新世紀之初,姜堰市委、市政府作出“實施溱湖濕地綜合保護”的重大決策,堅持 “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打破了傳統意義上依靠政府投資保護濕地資源的被動模式,開創了濕地資源保護與開發的新模式。按照“規劃先行、生態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濕地公園先后邀請同濟大學、南京大學等科研院所對溱湖濕地資源、旅游資源、森林資源綜合利用進行系統考察論證和規劃,最終規劃形成溱湖濕地公園總體布局,并得以逐步實施。溱湖濕地現已形成水草茂密、森林覆蓋面廣、演替序列完整的植物、魚類、獸類和鳥類的天然種質資源庫,實現了原生態保護和人工造林的完美結合。目前,濕地公園內有植物153種,野生動物97種,每年有30多種近10萬只候鳥在這里棲息,“萬鳥云集,千鷺高翔”已經成為溱湖濕地一大景觀。 溱湖區域擁有濕地面積2600公頃,其生態集長江中下游淡水濕地的所有特征于一體,是全國罕見的淡水濕地。因其資源珍貴,2005年,國家林業局批準設立溱湖國家濕地公園——這是全國第二家、江蘇省第一家國家級濕地公園;濕地公園同年被推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在具體運作上,先從改善水質開始,先后關閉了上游及沿湖14家有污水排放的企業,實施溱湖清淤工程,清除湖底淤泥50多萬方。此后,投資近3.6億元用于水生植物保護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先后栽植蓮花、菱角等26種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80萬株,栽植香蒲、水蔥等沉水植物 60萬株,累計植樹400多萬株,實施造林650公頃以上,新增濕地200公頃,有效增強了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為生物群落的更新和演變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再則是結合麋鹿故鄉園改造工程,景區著力營造候鳥棲息地濕地森林環境,重點保護好珍稀鳥類、獸類和各種水生動物資源,先后引進鱷魚300多只建成了鱷魚館,增加麋鹿4頭優化了麋鹿種群結構,同時引進40種400多只珍稀水禽和飛鳥,建成了珍禽園……今年,溱湖風景區又投資3500萬元,啟動建成了溱湖濕地公園二期工程。由于將濕地保護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較好地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溱湖是生態的、自然的,同時又是人文的。溱湖之美在于自然的濕地生態風光,其間阡陌縱橫的河流,百年交柯的樹木,蔚為壯觀,而這河流、樹木又包含了千年的人文積淀。在溱湖濕地的保護規劃中,風景區以完整保存、保護這一特點為基本目標,從而強調了歷史脈絡的延續這一特色。溱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歷代文人墨客曾在此觀光游覽,吟詩作賦,留下了大量的筆墨詞章。打好文化牌,是實施溱湖濕地綜合保護工程的制高點;注重文化,是衡量工程成敗的重要標尺。為此,在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中,始終堅持注重文化原則,不僅在規劃上注重文化導向,更在利用中體現文化品位;不僅注重整體文化氛圍,更注重歷史細節和文明碎片;不僅重視溱湖濕地的文化內涵,更注重濕地周邊地區的文化特色,努力把握好溱湖的文化特質,保護好溱湖的文化生態,利用好溱湖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弘揚溱潼會船文化、挖掘古鎮歷史文化、叫響八鮮美食文化,讓溱湖的文化生態不斷閃現奪目的光彩。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