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城市 → 經驗交流 ![]() |
|
南昌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紀實(下)
日期:2008-11-13 來源:南昌日報 作者: 我要評論()
生態南昌鋪就和諧發展之路——南昌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紀實(下)
【核心提示】:有人說,在工業化時代,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是一對“孿生兄弟”。可在南昌,推進工業化,避免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老路,已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一直以來,市委、市政府態度十分明確,經濟建設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原則,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南昌經濟社會正步入又好又快發展軌道。 近年來,南昌市始終堅持“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重點,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使生態資源成為城市的最大資源,環境品牌成為城市的第一品牌 作為中部欠發達城市,面對國內外資本流動加快、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大潮,南昌市在項目引進方面設置了“三條紅線”: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項目不引進、嚴重污染環境的項目不引進、嚴重影響安全與群眾健康的項目不引進。此舉不僅沒有影響外來項目落戶南昌的積極性,相反,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吸引國內外客商的第一品牌。2000年-2007年,全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49.99億美元,年均增長67.7%,世界500強企業已有28家落戶南昌。在全國省會城市經濟增長速度排名中,南昌市由“九五”期末的第23位上升到“十五”期末的第4位。 另外,我市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把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環境整治、節能降耗等有關生態建設資金納入財政預算,重點支持環境保護公共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和環境執法監管能力建設。“十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生態環境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0余項,總投資260余億元。 近幾年來,我市還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先后出臺了多部地方性法規,強化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法制保障。市委、市政府建立了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制度和協調推進工作機制,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審批各類建設項目的前提條件之一。同時,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手段,以狠抓節能減排為重點,建立了傳統產業改造機制,對冶金、制藥、建材、化工、電力等重點行業強制推行“清潔生產審計”,建立節能責任制。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涵蓋的39個行業中有23個行業的能耗呈下降趨勢,單位GDP綜合能耗為1.001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4.85%,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 我市始終堅持“能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通過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推進節能技術進步、加強用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我市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取得了顯著成績,資源利用效益明顯提高。尤其是南昌在打造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的過程中,引進項目數量頻頻刷新,項目質量節節攀高,單位能源消耗卻大幅下降,這得益于南昌以節能降耗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經濟發展思路。市發改委副主任張曉輝表示,如今我市在引進項目方面已經從過去的“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 近年來,我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堅持經濟建設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原則,遵循“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宗旨。面對浩浩蕩蕩、撲面而來的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大潮,南昌并沒有洞開城門,而是選擇性地吸收低耗能、少污染的產業,張開雙臂迎接他們來南昌落地生根。據了解,僅僅出于能源消耗和排污方面的考慮,南昌平均每月就有十余個項目被“拒簽”。 我市在“十一五”期間,將大力推行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城鄉建設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整體提高全市生態承載力,增加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容量空間,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今年上半年,全市城市建設有序推進。按年初投資計劃開工實施的項目有63項,占項目總數的61.76%,完成投資15.1億元,其中,基礎設施項目開工建設26項,完成投資56033萬元。 同時,我市全力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切實加強了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環境評價審核工作,從源頭上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擴張,堅決淘汰一批落后生產能力,提升新增生產能力的產業層次,促使企業加大節能降耗減排力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今年前三季度,全市27戶年綜合能耗萬噸以上企業共消耗250.78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2.6%,累計完成產值392.33億元,同比增長4.7%,產值能耗下降6.9%。 在建設山川秀美、空氣清新、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下,“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執政理念和發展理念與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 2002年至2007年間,南昌對環境治理的投入逐年遞增。一批批城建項目的啟動為南昌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2002年開始投資近20億元,分期分批對市區污染源嚴重的企業實施搬遷;2003年,南昌市財政投資10億元,啟動五大排水系統改造工程;2004年一期投資2.85億元的青山湖污水處理廠;2007年投資近4億元建設日處理能力各20萬噸的象湖污水處理廠和紅谷灘污水處理廠(一期)……2000年以來,南昌累計完成生態環境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00余項,總投資260余億元,這一數字幾乎與南昌市2001—2004年的全部財政總收入持平,約占“十五”期間南昌GDP總量的7.0%。而“十五”期間國家環境保護投資8400億元,僅占GDP的1.2%;“十一五”期間國家環境保護投資預計達同期GDP的1.6%。根據國際經驗,當環境保護投資占GDP 的比例達到1%—1.5%時,可以控制環境污染惡化的趨勢;當該比例達到2%—3%時,環境質量可以有所改善,基本保證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與此同時,在建設山川秀美、空氣清新、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下,“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執政理念和發展理念與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全民義務植樹開展27年來,我市已累計有4380萬人次參與義務植樹,共植樹1.76億株。去年全市共完成新造林合格面積18.12萬畝,共有187萬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活動,義務植樹868萬株。近年來,南昌大手筆開始了花園城市建設、國家園林城市建設、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大力抓好植樹造林工程……在廣大市民群眾的參與下,今天的南昌,“綠”滿英雄城。 【專家訪談】 課題組專家胡友勝: 從南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實踐來看,一個地區要實現社會經濟快速、協調、持續發展,要建設現代化城市,就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遵循“生態優先、城鄉一體”的原則,重視生態環境規劃,努力創造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環境,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全力塑造綜合生態模式,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力支持與服務。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大力弘揚生態環境文化,切實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資源意識,牢固樹立“生態是資源,環境是資本”的生態價值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念。政府在制定城市生態發展政策時,要廣泛聽取民意,充分反映民意,增強政策的說服力和影響力,使關注生態、保護環境成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更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一個不斷提高水平的過程。我們一定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途徑、新方法、新機制,切實擔負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歷史責任,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人民生活的美好未來作出新的貢獻。 【記者點評】 認真落實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堅持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之路,努力建設具有山水特色的生態城……近年來,南昌生態環境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在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消費水平顯著提高的情況下,我市進一步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對有礙城市生態環境的工程進行改造、甚至耗費巨資遷移,使得城市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相對減少,居民生活環境不斷提高。城市在經濟飛速發展時也插上了綠色的翅膀,向世界亮出了閃亮的生態名片。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